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程优化、教学创新与作业设计研究
耿红红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街道华山路小学221300
引言
双减政策推行以后,中小学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学校要调整课程,改良教学内容,契合政策要求和学生需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更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还要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作业,从而推进学生学习发展,所以,对于中小学课程改良,教学革新和作业设计展开研究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和操作价值。
一、课程优化:构建“聚焦核心、导向实践”的内容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双减”背景下课程优化要摆脱“知识覆盖”的思维,转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精准定位。一是课程内容基础性、关联性要强,以学科核心概念为锚点,删减冗余知识,整合跨学科内容,把数学里的“数据统计”和科学的“实验分析”、语文的“报告撰写”结合起来,形成主题式学习单元,避免学科间重复教学,提高课程效率。二是课程实践性、生活化要强,增加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发展相关的课程,比如劳动教育、社区服务、科技体验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知识。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必修与选修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防止“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引发的低效学习,像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人文素养,科学探究之类的选修模块,既能满足不同需求,又能削减无效的统一学习时间,而且课程执行还要加强“过程性整合”,冲破学科壁垒,用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办法重新安排课时,把零散的知识点放进完整的学习任务当中,就拿“环境保护”这个主题来说,把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完成多学科知识的构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创新:构建“高效课堂、生本导向”的实践路径
教学创新是“双减”提质的关键,主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深度学习,创建“问题驱动”的生本课堂,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采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取得知识,教师要创建有层次的疑问链,促使学生思维积极地介入其中,由基本的“是什么”类问题转向更深入的“为什么”“怎么做”类思考,从而保证课堂上的互动是有用的,其二,推进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依靠智慧教育平台,互动教学器具等技术,改善教学的表现方式,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凭借在线测评系统及时把握学生的所学状况,针对薄弱点给予辅导,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理科教学,冲破时空局限,使教学更为形象且有趣味性。技术应用要避免形式化,要抓住“提质增效”这一本质,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其三,开展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的差异,设置分层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在课堂上采用“基础任务 + 拓展任务”的双轨模式,基础任务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拓展任务满足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需要,避免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情况,减少课后补差的负担。同时,强化课堂反馈的即时性,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展示、随堂检测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避免问题累积到课后进行低效补救。
三、作业设计:构建“减量提质、素养导向”新体系
作业设计是“双减”政策的直接落脚点,要由“知识巩固”转向“素养发展”,做到“减量”与“提质”相统一。一要控制总量与时长,严格按学段规定控制各科作业时长,杜绝机械重复的抄写、计算类作业,提升探究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比重,比如,把“设计家庭垃圾分类方案”作为垃圾分类知识抄写的替代品,让作业成为知识应用的载体,而不是负担。二要体现层次性与选择性。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基础型(巩固知识)、提升型(综合应用)、挑战型(创新探究),由学生自主选择,做到“因材施教”,作业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课程教学,形成“课堂学习 - 作业实践 - 生活应用”闭环,语文作业可设计成“给社区写公益宣传语”,既巩固语言表达能力,又服务社会生活。
四、协同机制:构建“课程- 教学- 作业”联动保障机制
课程优化、教学创新和作业设计要协同推进,这就须要有系统的保障机制,学校方面要创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统筹三者改革方向,做到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像制订学期教学计划的时候,就把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作业设计方案一同规划好,不能各自为政,教师培训也要强化“整体育人”观念,提升教师课程整合,教学创新,作业设计的综合能力,借助专题教研,案例研讨等手段,引领教师领悟三者之间的联系,比如怎样把课程目标变成教学问题,再设计出相应的作业任务。而且要创建起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家长会,开放日之类的形式来引导家长明白改革的理念,防止家长给孩子额外增添作业或者校外补习,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评价机制改革也是协同推进的重要环节,要改变用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准则,创建起包含课程参与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引领教育重点从“应试训练”转变为“素养培育”,凭借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让学生在多种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免除不必要的竞争压力。
结语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生态的重塑,课程优化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教学创新保证课堂学习高效深入,作业设计成为素养发展的延续而非负担,这三者齐发力才能真正达成“减负增效”,让学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里全面发展,这一过程需教育者守住育人初心,在实践中探寻如何平衡“减”与“增”的智慧,让教育回归本质。
参考文献
[1]张艳.基于苏教版教材的小学数学进阶作业有效设计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2(6):146-148
[2]蒋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4):101-102
[3]杜丽萍,杨克瑞,张富宏.“双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3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