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作者

刘昊龙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 151400

笔者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作用。一是知识具象化,将抽象概念(如电磁感应、动量守恒)转化为可感知的现象。二是思维可视化,通过情境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认知(如对" 力与运动" 的亚里士多德式误解)。三是问题驱动,创设认知冲突(如 " 钢珠比羽毛落得快 " 的伽利略式悖论)

2. 典型情境类型及应用案例。一是生活化情境,案例:学生在学习“圆周运动”时,情境创设:播放过山车第一视角视频,问题链设计:① 为什么在最高点不会坠落?(临界速度计算) ② 座椅设计如何影响受力?(FN 与 mg 的关系分析) ③ 如果速度不足会发生什么?(能量守恒角度分析)。二是实验探究情境,案例:" 楞次定律 " 教学中分阶段实验: ① 基础感知:磁铁快速 / 慢速通过铝管对比, ② 定量测量:自制线圈 + 电流传感器记录数据, ③ 挑战任务:设计电磁阻尼缓降装置。三是科技前沿情境,案例:讲解“原子核能级跃迁”时,引入 PET-CT医疗影像原理,对比分析 γ 射线与 X 射线的产生机制,计算示踪剂半衰期与扫描时间关系。四是历史还原情境,案例:“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重现伽利略斜面实验(用 Tracker 软件做运动分析),对比笛卡尔与牛顿的原始表述差异,设计" 如果摩擦力不存在" 的思维实验。

3. 教学实施流程,以“静电屏蔽”为例,一是情境导入,法拉第笼实验直播(教师进入高压放电环境)二是现象质疑,为什么笼内检测不到电场?手机信号却可穿透?三是模型建构,阶段 1:用平行板电容器模拟导体壳(模拟软件展示电荷分布),阶段 2:分析金属网眼的临界尺寸( λ 与孔径关系),阶段4:迁移应用,解释微波炉网格门设计,讨论 5G 基站辐射防护原理。

4. 数字化情境工具推荐。一是仿真实验,PhET 交互式仿真,特别适用于:量子隧穿、RC 电路暂态过程。二是 AR 技术,比如观察电磁场三维分布等。三是数据分析,处理实验视频,必然追踪抛体运动轨迹等。

5. 效果评估与反思。一是形成性评价,完成情境问题解决报告,必然设计“水火箭最佳发射角”方案等,完成概念图绘制,比如比较情境案例与理论模型的对应关系等。二是常见问题应对,情境过度娱乐化→始终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实验耗时过长→采用 " 翻转课堂 + 课内验证"模式;学生参与不均→设计角色卡(记录员、操作员、质疑者等)。

二、强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创新实验设计原则。一是低成本高互动,比如用激光笔 +CD 光盘演示光的衍射(成本 <10 元)、智能手机传感器测重力加速度(Phyphox软件)等。二是跨学科融合,比如设计 Arduino 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物理 + 编程)、3D 打印斜面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物理 + 工程)等。二是认知冲突创设,比如“水火箭反冲实验”中对比不同尾翼角度的射程、“纸桥承重挑战” 突破学生对材料强度的固有认知等。

2. 数字化实验融合。一是Tracker 视频分析,比如拍摄抛体运动视频,逐帧分析轨迹参数、误差分析环节对比理论曲线与实际数据等。二是虚拟仿真实验,比如使用 PhET 模拟量子隧穿效应(突破实验设备限制)、VR 眼镜观察电场线三维分布等。

3. 生活化实验项目。一是家庭实验包,比如用易拉罐制作简易电动机(电磁学)、冰箱贴 + 硬币研究静摩擦力临界条件等。二是社会议题探究,比如测量不同楼层日照强度(光学 + 环境科学)、共享单车刹车距离与路面材质关系等。

三、运用项目式学习法,驱动创新实践

1.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理念。项目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一个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项目,在探究过程中整合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对物理学科具有着很好的适配性,物理与生活、科技紧密相关,适合通过项目探究规律(如力学、电磁学、能量转换等)。

2. 项目设计原则。一是真实性,选题贴近生活或科技前沿(如“设计节能房屋”“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原理”)。二是学科融合,结合数学、工程、信息技术(如用编程模拟抛体运动)。三是分层任务,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置差异化子任务(如基础组分析数据,进阶组建模优化)。

3. 实施流程。以“桥梁设计与力学分析”为例,第一阶段:项目启动(1 课时),驱动问题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设计一座承重1kg 的纸桥?知识铺垫:回顾力学平衡条件、材料强度等知识点。第二阶段:探究与实践(3-4 周)调研与计划(1 周),学生分组查阅桥梁类型(悬索桥、拱桥等),分析受力特点。制定方案(材料选择、结构草图)。 实验与迭代(2 周), 用 A4 纸、胶水制作模型,测试承重并记录数据。用PhET 仿真软件模拟受力分布,优化结构。数据分析(1 周),绘制“桥梁质量- 承重比”图表,总结最优结构。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1课时),展示形式:实物模型 +PPT 汇报(含受力分析图、失败改进记录)。

4. 典型案例参考。一是能量转换项目,设计太阳能小车,计算光能-电能 - 动能的效率。 二是电磁应用项目,制作简易电磁炮,探究线圈匝数与射程关系。三是声波研究项目,用手机APP 分析不同乐器频谱,理解共振原理。

5. 教师角色与支持策略。一是脚手架提供,实验工具清单(如测力计、Arduino 传感器)。结构化模板(实验记录表、反思日志)。 二是过程指导,定期检查进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三角形结构更稳固?”)。三是跨学科协作,联合信息技术课学习数据处理,或与美术课合作设计模型外观。

6. 常见问题与解决。一是时间不足,简化项目规模(如2 周完成“橡皮筋动力车”)。 二是学生畏难,分解任务为小步骤,提供范例视频。三是评价主观,采用量规(Rubric)量化评分,加入自评与互评。

7. 预期效果。一是知识深化,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抽象概念(如力矩、能量守恒)。 二是能力提升,培养实验设计、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三是情感目标,增强物理学习兴趣,体会科学探索的成就感。

通过项目式学习,可将物理课堂转化为“微型科研实验室”,有效突破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乔际平、刘田珉. 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华 . 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 · 教材 · 教法,2006(4).

[3] 王棣生 . 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06.

[4] 周建明 .“懒”师也能出高徒—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 [j]. 中小学教育研究 ,2011,(3).

[5] 林海芹 . 对高中物理高效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的思考 [j]. 中学教育参考.

[6] 杜舜卿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j]. 课改论坛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