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业体系构建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探索
严正英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人民政府 331507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引导并且深化公众参与已然成为一项关键的议题,对于传统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而言,公众参与大多时候会受到信息渠道不通畅、参与途径较为单一以及反馈机制缺失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参与的广度以及深度都存在欠缺,智慧林业体系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所产生的成果,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数据可全面被感知、信息实现互联互通,这便为构建全新的公众参与机制给予了可能性。探索智慧林业体系怎样借助其技术架构以及运行模式,促使公众更加有效地、更为广泛地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课题。
一、智慧林业体系的信息基础与公众链接
智慧林业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个规模庞大且设计精细的信息网络,此网络的根基在于分布在林区各个位置的传感器、无人机以及遥感卫星等前端感知设备,这些设备如同生态系统的“神经末梢”,可实时收集囊括土壤湿度、空气温湿度、植被生长态势、病虫害迹象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数据。这些原始数据借助无线传输网络汇聚到数据中心,经过标准化处理、清洗以及整合后,形成结构化的林业生态信息资源库,这的达成,让原本分散、抽象的林业状况转变成具体、可量化的数据指标,该体系借助构建面向公众的开放数据平台或者移动应用端口,把经过处理和可视化的生态信息向社会开放,这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林业生态现状的透明窗口,同时建立了一条从专业数据到公众认知之间的直接链接,构成了公众参与的必要信息前提和基础通道。公众可依据这些客观、动态的数据,对生态环境状况形成更为直观和准确的认识,为后续的深度参与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1]。
二、公众参与生态事务的路径转换机制
智慧林业体系的构建不是单纯地增添信息发布的渠道,而是从本质上对公众与林业生态事务间的互动方式给予改变,促使参与路径产生深刻的转变。
(一)从信息单向接收到双向交互反馈
在传统模式里,公众大多借助公告、新闻等途径被动接收林业部门发布的滞后信息,而智慧林业体系打造了一个双向的信息交互闭环,公众可依靠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把自己观察到的异常状况,像是疑似病虫害、林火隐患、珍稀物种踪迹、破坏林地行为等,以附带地理位置信息的图片、视频或者文字形式上传到系统平台。系统后台的专业人员或者智能分析模块会对这些来自一线的信息加以甄别、核实,并且将其整合到林业生态数据库中,作为专业监测数据的有效补充,系统可把处理结果或响应措施反馈给信息上报者,这种“公众上报—系统核实—信息融合—结果反馈”的循环,让公众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成为生态监测的“前哨”,其参与行为直接融入生态保护的业务流程之中,达成了信息流动的双向互动。
(二)从概括认知到精准感知与响应
以往公众对于生态保护的认知,往往只是停留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这样较为宏观的层面,而缺少对具体时间与空间背景下生态状况的精确了解,智慧林业体系借助发布实时且精准的生态环境数据,改变了这种局面,像系统可给公众推送特定区域的森林火险等级、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花粉浓度预警以及主要游憩路线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等。这些依靠地理位置以及实时监测所获取的数据,促使公众的认知由模糊朝着精确转变,基于这样的精准感知,公众的行为也变得更具针对性,他们可依据这些数据规划更为科学环保的生态旅游路线,避开生态脆弱或者高风险区域,也可以在特定季节参与针对性的生态志愿活动,这种由精准信息引导的精准响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2]。
(三)从事后了解到过程性动态监督
在传统的林业工程或者生态项目里,公众一般只能在项目结束之后借助总结报告知晓其大致情况,缺少对于过程性了解的途径,智慧林业体系凭借项目数据公开以及过程可视化,为公众创造了动态监督的可能,该系统可把非涉密的生态修复工程、植树造林项目等的规划方案、实施进度、资源投入、抚育情况等信息,以时间轴或者地理信息图层的形式进行动态呈现,公众可随时查看项目的进展状况,明白各项措施是否依照计划执行。这种过程的透明化,给予了公众一种“云监工”的角色,其监督行为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并非仅仅局限于事后评价,这提高了项目的透明度,还凭借过程参与感,切实培育了公众的责任感以及主人翁意识。
三、参与深度与广度的拓展机制
在转变参与路径这个基础之上,智慧林业体系借助知识赋能以及行为记录,促使公众参与朝着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延伸拓展。
(一)知识共享促进参与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参与需要有相应的知识以及能力作为支撑条件,智慧林业体系不单单是数据平台,还可发挥生态知识普及以及赋能的作用,在系统内部可集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知识库,比如提供常见动植物的 AI 识别功能,用户借助手机拍照便可知晓物种信息及其生态价值,还可嵌入区域性的生态科普知识、林业法律法规以及生态保护技能教程等内容,公众在使用该系统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生态知识,提升了辨识生态问题以及参与生态实践的能力,当公众从单纯的爱好者转变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准专家”时,其参与的程度自然而然会有所增加,可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开展更为专业的生态保护行动,实现从“浅层参与”到“深度共建”的跃升[3]。
(二)参与行为的数字化记录与反馈
公众的参与行为那些零散、自发的贡献,以往很难得到有效的记录与评价,智慧林业体系可对公众的各类参与行为开展数字化、痕迹化记录,不管是上传一条有效的观测数据,或者参与一次线上生态知识问答,又或是完成一次线下的志愿服务,系统都可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个体的“生态参与档案”。这种档案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反馈,它使公众的每一次付出都“看得见、可追溯”,带来成就感与认同感,系统还可依据这些记录,生成区域公众参与热以此来、贡献类型分析等可视化图表,直观呈现社区或群体的生态贡献,这种可视化的反馈机制,可激发个体的参与热情,在社群中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人加入,有效拓展了参与的广度。
四、结语
智慧林业体系的构建借助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全新机制,该体系以开放共享的生态数据作为根基,搭建起信息双向交互以及过程动态监督的参与新路径,并且凭借知识赋能与行为记录,深化了参与层次,拓展了参与范围,这一系列机制的关键之处在于,把公众从传统的外部角色转变成为生态系统保护的内生力量,借助技术手段重新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事务之间的关系。这种由技术驱动的参与模式变革,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专业领域迈向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关键探索。
参考文献
[1] 郭岩, 邓瑞琪 , 侯敬妹. 智慧林业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研究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19(03):13-22.
[3] 邹庆华 , 马黛丹 .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1):122-128.
[3] 王毅 , 巫金洪 , 储诚进 , 等 . 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J]. 生态学报 ,2023,43(01):16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