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看见“真”参与,读懂“深”轨迹

作者

王琳

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

在班级半日活动观察及儿童深度探究实践中,我们始终坚信,“看见”儿童是教育的起点,而“看懂”其行为背后的需求、兴趣与发展轨迹,才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有的放矢,破除传统教育中的壁垒,真正实现“儿童参与”。

一、第一次半日观察表:现状剖析与壁垒显现

在初次系统性半日观察中(涵盖晨间自主活动、集体教学、项目式区域游戏、生活环节),我们聚焦儿童在班级生活中的“四权”实现情况,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与支持儿童过程中的“无形壁垒”:

话语权:互动积极,但深度不足

现象:师幼问答频繁,形式多为教师提问、儿童简短回答(是/ 不是,好 / 不好,单一词汇)。儿童主动发起有深度的提问或分享复杂想法的情况较少。教师回应有时流于表面肯定(“真棒”),缺乏追问、拓展或价值澄清。

壁垒:对话停留于浅层信息交换,未能有效激发儿童深度思考、完整表达与批判性思维,儿童的真实想法和内在逻辑未被充分看见和挖掘。

2. 决策权:选择有限,且探索不足

现象:活动内容、材料、玩伴的选择权多由教师预设或高度结构化。即使有选择(如区域),范围也较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习惯性寻求教师直接解决,而非尝试自主探索或调整策略。

壁垒:儿童自主规划、选择与承担选择后果的机会匮乏,限制了其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和责任感的发展。教师“过度保护”或“效率优先”的思维无形中剥夺了儿童宝贵的试错与学习契机。

3. 共建权:参与有限,且自主性不足

现象:班级环境创设、规则制定、活动设计主要由教师主导,儿童参与多为执行指令(如帮忙贴作品)或象征性参与(如投票二选一)。在活动过程中,儿童按部就班执行教师预设流程多,基于兴趣生成新玩法的少。

壁垒:儿童作为班级生活主体的身份认同感不强,其想法、创意未能有效融入班级生态。班级环境与规则未能充分反映儿童的真实需求与声音,降低了其归属感和能动性。

4. 管理权:意识薄弱,且责任不足

现象:儿童对个人物品、活动区域材料的归位整理意识较弱,依赖保育员和教师提醒、包办。在简单的值日生工作中,也常出现忘记职责或需反复督促的情况。对公共环境的维护意识有待提高。

壁垒:儿童自我管理与服务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尚未有效建立,责任感的培养缺乏日常实践的支持。教师和保育员的替代性行为,无意中弱化了儿童学习承担责任的机会。

从第一次观察表清晰地揭示了我们与“儿童参与”之间的差距:我们看见了儿童的行为,但未能充分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意图、遇到的挑战以及未被满足的发展需求;我们提供了活动,但未能充分赋权,使儿童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共建者。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优化观察工具与方法,真正实现从“看见”到“看懂”?

二、调整策略:聚焦“看懂”的观察工具优化与实践

回归班级现场,我们持续验证量表实用性,根据教师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操作难点、疑点,增加“观测重点”与“观察方法指引”,持续探索其专业性与落地性。

·观测重点

我们在原有记录活动流程的基础上,在每个环节(晨谈、区域、户外、生活、过渡等)明确1-2 个核心观测重点,这些重点紧扣“四权”和《指南》核心经验。

1、选择与决策:儿童如何选择区域 / 材料?是否犹豫?选择后是否能投入?遇到材料冲突如何解决?(观察方法:追踪观察、事件取样)

2、深度探究与问题解决:儿童操作材料的方式(简单重复 /探索特性 / 尝试组合 / 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的表现(放弃 / 重复试 / 求助 / 换策略)?持续专注时间?(观察方法:时间取样、行为检核、轶事记录)

3、社会性互动:游戏中与同伴的互动类型(平行 / 联合 / 合作/ 冲突)?互动中的语言交流内容?(观察方法:社会性参与观察量表、语言互动记录)

4、学习品质体现: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反思能力的表现?(观察方法:轶事记录、关键事件描述)

·观察方法指引

观察方法多种多样,幼儿园常用的观察维度与方法主要从观察对象聚焦、观察时间设计、观察行为分类三大方向进行划分。结合我们【半日观察】特点和需要,建议选用以下几类:

全域扫描法:适合快速了解班级整体动态。进入班级后,以15-20 分钟为周期,按区域、环节依次观察。比如在项目式区域活动时段,快速记录建构区、阅读区幼儿的参与人数、材料使用方式;在过渡环节,观察教师组织策略与幼儿配合度。还可以用符号(如○表示专注,△表示游离)辅助记录,快速抓取群体行为特征。

定向追踪法:聚焦特定观察目标。可以选择 1-2 名幼儿全程跟随,记录他们的语言表达、社交互动、情绪变化;也可以聚焦教师,观察其指导策略、回应方式。例如追踪一名幼儿在模块课程中的参与情况,或是记录教师在项目式区域游戏中的介入时机,形成连续的行为轨迹。

深度记录法:针对有价值的教育场景进行详细记录。当幼儿间产生合作行为、教师开展特色指导时,用“时间 + 场景+ 行为表现”的方式还原过程。比如记录幼儿在午餐环节互相帮助的对话,或是教师对幼儿探究问题的引导策略,再对照量表对应维度进行分析,捕捉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观察中,还是得灵活应用。建议先通过全域扫描把握班级整体氛围,再用定向追踪锁定重点观察对象,最后用深度记录法聚焦典型场景。同时,也要注意结合观察指标灵活调整观察重点,让每一次观察都能为教育优化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三、重点项目:项目式区域活动现状分析与深度思考

本学期我们选择以项目式区域游戏时段为例尝试试用观察表,主要基于三个核心考量:其一,聚焦教育挑战。项目式区域游戏中,幼儿打破传统区域界限自由流动,从单一游戏转向深度探究,这对教师的临场支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动态场景中敏锐捕捉幼儿兴趣、灵活调整指导策略?通过观察这一时段,能更直观呈现师幼互动的真实挑战与教育智慧。其二,优化观察可行性。相比模块课程教学或生活环节,项目式区域游戏的开放性给予大家作为观察者更大的行动自由度。大家无需固定站位,可根据观察指标灵活移动、多角度记录,既减少对班级活动的干扰,也更适合现场实操演练。其三,凸显观察价值。该时段涵盖幼儿的社交合作、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多维度发展目标,方便我们更全面理解量表如何联结理论与实践。

四、实践感悟:破壁而行,从看见走向真懂

“从看见到看懂”,是一条需要不断修炼的专业之路。每一次半日观察,每一次深度聚焦区域活动,每一次优化观察工具,都是我们努力拆除“教育壁垒”、贴近儿童心灵世界的尝试。儿童参与并非俯视或仰视,而是平视——是放下成人的预设与评判,带着好奇、敬畏与专业素养,去解读儿童行为这本最生动也最深奥的书。优化观察工具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看懂儿童”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能力。让我们携手,以更敏锐的观察、更深入的解读、更有效的支持,将“儿童参与”真正融入班级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每个孩子的声音被倾听,权利被尊重,潜能被激发,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氛围中,描绘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画卷。让我们用专业的“看见”与“看懂”,去点燃儿童心中那探索、创造与成长的不灭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