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合唱训练中声乐技巧提升的路径研究
李秀霞
衡水市群众艺术馆,河北衡水063000
0.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合唱训练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其不仅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更对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声乐技能的培养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以确保技术提升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目前青少年合唱训练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呼吸方法不规范、音准不稳、发声技巧缺乏针对性以及舞台表现力不足等问题。衡水市群众艺术馆作为地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化训练路径和个性化指导,为青少年声乐技巧提升提供了有效案例。
1. 青少年合唱训练现状分析
1.1 青少年合唱训练参与情况
我国青少年合唱训练参与情况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涵盖小学至高中学生群体的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能从学校、社区、艺术馆等平台获取多样化训练机会,面向从小学到高中各年龄段学生,即便参与人数有所增长,训练水准依旧参差不齐。一些机构在课程安排上着重演唱曲目数量,却忽视了基础声乐技巧的系统培育,使学生长期训练出现音准偏差、气息把控欠佳和音色单调等状况,教师专业水平高低不一影响了青少年声乐技能的系统性提高,一些教师缺少针对青少年生理特性的个性化指导办法,开展青少年合唱训练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关注训练内容的科学与系统,提升教学整体成效。
1.2 青少年声乐技能发展特征
快速变化阶段中,青少年的声带和心理认知发展迅速,声乐能力的提升呈现出阶段性与个体的不同特性,青少年的声音特性易受身体成长作用,高低音域切换与音色稳定性未达成熟状态;情感呈现和艺术表现水准还处在探寻阶段。在合唱训练里,青少年往往呈现出音准不稳定、气息把控欠佳、共鸣不充分以及音色缺乏变化等状况,依据实践考察,合理的训练计划需同时关注技能提高与心理疏导,借由逐步推进、定制化训练手段推动声乐水平与艺术表现能力协同进步。
1.3 青少年合唱训练存在的问题
实际训练期间,青少年合唱大多存在几个明显问题,呼吸与气息调节缺乏科学性,造成音量掌控不稳定与演唱持久性不足,对音准和音高的掌控能力欠佳,尤其是在复杂和声与快速音程转换期间,很容易出现偏离标准音高的情况,发声技艺匮乏以及音色塑造不均,造成合唱整体效果单一,缺少层次感与感染力,舞台呈现与艺术展现能力欠佳,学生登台时易紧张,情感流露不真切,对整体演唱成效造成影响,此类问题的显现显示出,青少年合唱训练有必要对技术、艺术表现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实施系统的优化。
2. 衡水市群众艺术馆助力青少年声乐技巧提升的核心途径
2.1 呼吸与气息控制训练
呼吸及气息把控是青少年声乐培训的核心要点,控制的正确性对音高、音色、发声的持续情况以及合唱的整体表现有着直接关联,衡水市群众艺术馆开展训练时,着重让学员掌握腹式呼吸与胸腹联合呼吸法,借助平躺、站立、动态行为等多种训练途径,促使学生感受腹部的起伏以及气息的流动,以此构建均匀且稳定的气息输出水平。训练包含气息流量的调整和长音的练习内容,将呼吸与声带的配合发声相结合,协助学生掌握在各种声部和音域里维持音色平稳的方法,教师开展训练时,会采用个别教导和集体操练相配合的形式,助力学生于实践里持续矫正呼吸方式的差错,借助模拟演唱与录音回放,学生能即时察觉气息把控对音准、音量和乐句连贯度的作用,合理的呼吸练习可大幅提升青少年发声时的支撑能力与声音的穿透效果,为后续音准把控、音色塑造和合唱整体表现筑牢根基,还利于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及长期声乐发展意识的养成。
2.2 音准与音高把握训练
准确掌控音准和音高是合唱表演的基本要求,同时是青少年声乐训练里极具挑战的部分,衡水市群众艺术馆利用视唱练耳、分声部训练以及钢琴伴奏协助,助力学生构建音高感知与自我纠错体系,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辨别全音、半音及音程变动,借由分声部对练与合练增强和声感知,使学生于合唱当中能清晰察觉不同声部彼此的音程关联。训练中运用录音回放与即时纠错手段,使学生于演唱实操中可迅速察觉音准误差并加以校正,训练既重视单音精准度,还考量旋律与乐句整体音高的连贯状况,经多轮和声操练与复杂曲目分段研习,学生音准稳定性、耳部感知度及自我调节能力大幅提高,系统化且持续开展的音准训练,不仅可提高个人演唱水准,还能显著增进合唱整体的协调性与音乐感染力,为青少年舞台精准演唱奠定基础。
2.3 发声技巧与音色塑造
发声技能和音色雕琢是青少年声乐训练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核心要点,衡水市群众艺术馆为不同声部与音域的学生,规划个性化发声训练项目,涵盖高音发声的稳定度、低音基础的夯实以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训练,教师借助口型、舌位、共鸣点与呼吸支撑等方面予以指导,助力学生习得科学、清晰、饱满的发声模式,防止过度用力或声带受损。按照歌曲风格和情感传达,实施音色调控练习,让学生演唱时展现出丰富且具感染力的音色,教师着重训练的逐步推进与体系性,让学生从基础发声起步,向复杂演唱迈进,逐步增强发声技能与音色把控力,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可察觉自身音色的改变,掌握依据不同曲目与合唱要求来改变发声方法,让合唱整体呈现更显自然、协调且具艺术感染力,该训练途径既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又提升了他们对声音呈现的感知度与音乐鉴赏能力。
2.4 表演与艺术表现训练
合唱不只是声乐技能的展现,而是情感传递与舞台表演艺术的集成展现,衡水市群众艺术馆于训练期间,把舞台动作、表情掌控以及情感认知融入教学环节,增强青少年表演水平与舞台魅力,教师着重让学生达成呼吸与肢体动作配合、领会歌词情感及实现自然的肢体展现,让学生在演唱里实现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平衡。训练包含模拟登台、录像重看、现场评判等步骤,学生能迅速察觉并优化演唱表现与表演细微之处,将心理素养训练与团队协同训练相融合,助力学生消除紧张感,增强舞台自信与稳定,经过长时间有体系的训练,青少年可精准呈现作品音乐内涵,又能在舞台上自然流露情感,达成技术与艺术的有效结合,该综合训练模式全方位助力声乐技巧提升,促使学生在合唱演出里形成技术稳固、情感丰沛、表现洒脱的整体素养。
结论
本文以衡水市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合唱训练为例,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声乐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重点探讨了呼吸与气息控制、音准与音高把握、发声技巧与音色塑造以及表演与艺术表现的训练路径。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青少年在声乐技能、艺术表现力及舞台自信心方面均能获得显著提升。衡水市群众艺术馆的实践案例为青少年合唱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与方法,为推动青少年音乐素养培养与合唱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文旭.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21(04):65- 67.
[2] 朱曦 . 发展中的青少年合唱现状分析——以四川地区为例[J]. 北方音乐 ,2017,37(21):82- 83.
[3] 龙有成 . 素质教育阶段青少年合唱训练的模式建构 [J]. 大众文艺 ,2010,(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