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电气工程安装流程分析
赵清华 左贵军
身份证号码:371525198506255082 身份证号码:37132419850102945X
引言
随着建筑智能化发展,电气工程安装复杂度攀升,传统流程易现管线冲突、协同低效等问题。BIM 技术以三维建模、信息集成优势,为安装全流程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一、BIM 技术与电气工程安装流程概述
1.1 BIM 技术核心概念与特性
BIM 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包含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三维模型,将建筑的几何形态、材料属性、施工工艺、设备参数等数据整合为统一的信息载体。这种技术具有参数化建模特性,模型中任何构件的参数修改都能自动关联相关元素,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可视化特性则打破了传统二维图纸的抽象性,通过三维场景直观呈现建筑内部构造与管线布局,使复杂的电气工程系统变得可感知;协同性是其另一重要特质,不同专业人员可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并行作业,实时共享信息并反馈修改意见,消除了信息传递中的壁垒;而全生命周期性则意味着模型能贯穿设计、施工、运维的各个阶段,随着工程推进持续丰富信息,为各环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2 传统电气工程安装流程及局限性
传统电气工程安装流程以二维图纸为核心驱动力,大致遵循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现场测量、管线预制、分步安装、调试验收的线性路径。设计阶段,电气专业与建筑、结构等专业的图纸各自独立,仅通过二维平面的坐标标注协调空间关系;施工前的图纸会审依赖人工比对,难以全面发现专业间的管线冲突;现场安装时,工人需根据二维图纸在三维空间中还原设计意图,常因空间判断偏差导致管线错位,若出现设计变更,需重新绘制图纸并逐层传递,易造成信息滞后或失真。
1.3 BIM 技术对电气工程安装流程的革新逻辑
BIM 技术对电气工程安装流程的革新,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信息传递与协同模式,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在流程逻辑上,传统线性流程被并行协同模式替代,设计、施工、监理等方基于同一模型同步开展工作,设计阶段即可融入施工需求,施工准备阶段就能反馈现场条件对设计的影响,形成动态调整的闭环,在空间管理上,三维模型结合碰撞检测技术,将管线冲突从施工阶段提前至设计阶段解决,通过可视化的空间优化实现预建造,从源头减少返工;在过程控制上,模型与进度计划、资源配置的关联,使施工进度可预测、可追溯,质量检查通过模型标注实现问题的精准定位与闭环管理,在信息载体上,二维图纸被包含完整数据的三维模型取代,所有参与方共享统一的信息源,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实时性。
二、基于 BIM 技术的电气工程安装全流程分析
2.1 模型构建与优化流程
在项目设计期间,BIM 技术应用的起点,主要依托数字化建模实现设计成果的展示与协同改进。电气专业人员通过遵循设计规则,将配电箱、管线、灯具等构件要素的规格、材质等相关信息在模型的元素中融入进去,形成功能性结构完整的设计与具有属性的相关电气专业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统一数据标准来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等其他专业模型进行合成,形成一个包含多专业协同的三维场景。在此背景下,从三维的模型中借助碰撞检测来发现管线以及结构墙体发生硬碰的冲突和软管线之间碰得软碰的冲突,将冲突的报告反馈到设计人员处。
2.2 流程模拟与资源规划
在准备施工阶段利用 BIM 技术完成从模型到方案,主要侧重于施工模拟及优化工程。将设计模型进行深化,并建立相应的施工模型,添加支吊架安装节点、管线链接处等施工信息,确定构件的安装工序和安装工艺。在施工模型下进行工序模拟,将主要施工工序转化为动画形式,以三视图的方式直观地将管道的安装难点和施工细节以动画形式进行体现。
2.3 过程管控与协同流程
BIM 技术在施工实施阶段进行现场安装的精细化管理及多方协同。现场作业人员使用移动端访问轻量化模型,现场查看管线标高、设备定位,参照模型进行构件安装,缩小尺寸误差。施工进度将实际进度与基于 BIM 平台与模型关联的计划进度进行比对,不同颜色的标注展示进度的滞后、超前,及时调配资源。对现场质量进行检查,将存在的问题拍照上传进行关联模型对应位置,同时同步推送责任方,实现问题标注、整改、复查的闭环管理。
2.4 验收与运维阶段:模型交付与数据应用
运行维护阶段主要是在模型最后成果的交付基础上实现数据的价值延伸,完成工程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传承。在竣工验收环节以工程完工后 BIM 模型为依据,检查管线走向、设备安装位置等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将测试记录、验收意见等信息嵌入模型,形成数字化验收档案。竣工验收合格后将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保留设备供应商、维护周期、故障处理指导等相关运维内容转换为运维模型交付业主。运维环节可快速定位设备位置及相关参数形成巡检计划,当出现设备故障时根据模型中的管线连接关系追溯问题源头提升维修效率。
三、基于 BIM 技术的电气工程安装流程应用挑战与优化建议
3.1 现存挑战
BIM 技术在电气工程安装流程中的应用仍面临多重阻碍。技术层面,不同软件平台的数据兼容性不足,模型格式转换易导致信息丢失,影响多专业协同效率;模型精度与施工实际存在偏差,参数化构件的标准化程度低,增加了模型构建的冗余工作。管理层面,各参与方的协同机制尚未成熟,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信息传递存在壁垒,模型更新不同步现象频发,专业人员对 BIM 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团队仍依赖传统工作模式,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价值。成本层面,初期建模与软件投入较高,中小企业面临应用门槛压力。
3.2 优化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技术、管理、政策三方面协同推进。技术上,推动行业统一数据标准,开发兼容多平台的接口工具,保障信息流转完整性;建立标准化构件库,提升模型复用率,降低建模成本。管理上,构建基于 BIM 平台的全流程协同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与模型更新节点,加强跨专业培训,培养兼具电气专业知识与 BIM 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案例示范推广最佳实践。
结语
BIM 技术重塑了电气工程安装全流程。从设计阶段的模型优化,到施工准备的模拟规划,再到施工中的协同管控,直至验收运维的数据传承,其通过数字化整合打破传统壁垒,提升了各环节效率与协同性。虽存在技术、管理等挑战,但经优化可逐步克服。
参考文献
[1] 盛日福, 杜鲁涛, 李泽楷. 照明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监控研究[J]. 光源与照明,2024,(05):216-218.
[2]朱斌.电气安装工程预留预埋环节施工管理探究[J].房地产世界,2024,(0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