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修探讨
王静
身份证号码:340604197808260410
引言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加工设备是生产活动的核心载体,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结构也愈发复杂,这在提升生产效能的同时,也对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现状
1.1 安全管理现状
当前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存在多方面问题。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设备操作流程模糊,导致操作人员无章可循。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出现问题时往往相互推诿,难以落实具体责任。企业整体安全意识薄弱,管理层对设备安全管理重视不足,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安全投入。监管力度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企业虽设有安全监管岗位,但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发现设备运行中的潜在安全隐患。
1.2 维修现状
维修模式滞后是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维修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企业仍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即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维修,这种模式往往导致生产中断,影响生产进度,同时可能因故障扩大而增加维修成本。维修技术水平有限,维修人员多凭借经验进行维修,缺乏对先进检测设备和维修技术的应用。对于结构复杂的现代化加工设备,传统维修方法难以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导致维修效率低下,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备件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备件库,备件储备不足或种类不全,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更换零部件,延误维修时机。
二、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设备操作规程,明确各设备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禁止行为,确保操作人员按章操作。操作规程应根据设备型号和性能进行针对性制定,并定期根据设备更新和工艺改进进行修订。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将安全管理责任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个人,明确管理层、监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建立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进行处罚。实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内容和周期。检查人员应严格按照计划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安全防护设施、操作记录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
2.2 强化设备操作人员管理
加强岗前培训与考核,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上岗,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应急处理等。培训结束后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操作证书,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考核通过。加强操作过程监督,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安排专人巡查等方式,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及时纠正违规操作。注重安全意识培养,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安全讲座等形式,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鼓励操作人员参与安全管理,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氛围。
2.3 设备运行环境安全管理
优化作业场地布局,根据设备的功能和生产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场地,确保设备之间、设备与墙壁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和设备维护。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划分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加强环境因素控制,保持作业场地的温度、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因环境因素对设备运行产生影响。定期对作业场地进行清洁和通风,减少粉尘、油污等对设备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危害。配备并维护好安全防护设施,为设备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栏、防护罩、紧急停车按钮等,确保其完好有效。
三、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维修技术与策略
3.1 常见维修技术
故障诊断技术是设备维修的先行,通过直观检查、仪器检测等对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和定位。直观检查即利用对设备外观、声响、气味等进行的初步检查,找出故障原因;仪器检测则采用专业检查仪器进行对设备运行参数的检测分析,确定故障点。零部件修复技术运用普遍,在设备维修时可以对磨损、变形等损坏的零部件进行焊接修复、电镀修复、机械加工修复等。焊接修复能对金属零部件裂纹、断裂进行修复;电镀修复能增强零部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机械加工修复是通过切削加工、磨削等修复方式恢复零部件的尺寸精度。设备升级改造技术是提升设备性能、可靠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于老旧设备的升级改造,更换关键零部件、改造控制系统等,实现符合生产要求的目标。
3.2 维修策略制定
预防维修策略是一种积极的维修策略,通过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维护,预防设备故障的发生。按照设备的运行状态,参考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制定具体的预防维修计划,明确维修内容与维修周期。预防维修能有效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预测维修策略是一种依据设备状态监测的设备维修策略,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参数进行监测、分析,预测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提前安排设备的维修工作。
3.3 维修质量控制
规范维修程序,编制细致的维修操作规程,对维修前准备工作、维修过程操作、维修后验收等工作程序做出详细要求,维修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维修,确保维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教育,使维修人员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和方法,鼓励维修人员参加技能大赛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维修人员考核机制,对维修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测评和考核,对做得好的维修人员进行激励,做得不好的给予惩罚。加强维修效果的评估,维修结束后对所修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判定设备运行是否达到效果。通过与维修之前比较,分析维修后设备的运行参数、设备的生产效率等是否得到改善和提升,从而分析判断设备修复是否达到要求。若维修效果不理想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不断提高维修质量。
结语
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修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当前,设备安全管理和维修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操作人员管理、优化设备运行环境等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水平。参考文献
[1]吴恺鹏.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修探讨[J].时代汽车,2025,(11):30-32.
[2] 高壮 利. 机械 加工 设备 的安 全生 产管 理和 维修 研究 [J]. 中国 设备 工程,2025,(0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