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梁洪

广南县桃源完全中学校

引言: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知识抽象、学生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来传统讲授模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需求。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有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构建认知结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探索其有效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的核心要素

问题情境创设需精准定位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且可达成任务,教师应从生活实际或学科前沿选取素材,构建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任务层次分级需符合认知规律,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式安排任务序列,包括基础性任务、拓展性任务与创新性任务,满足不同学习水平需求来支持资源配置需全面充分,提供必要学习材料、工具书籍、数字资源等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有效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丰富资源支持。评价机制构建需多元全面,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表现。

设计策略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核心要素包括精心设计任务链,准确把握知识点与学生实际情况,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鼓励质疑探究,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指导,强化师生互动及时提供反馈,注重思维训练引导数学思考。教师需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适宜学习环境,选择恰当教学策略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实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教学操作的具体步骤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任务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厘清解决路径形成小组合作计划,进入任务实施阶段学生自主探究,查阅资料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引导促进思维发展。进行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阐述思考过程互相评价碰撞思维火花,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核心知识点,构建认知框架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需把握课堂节奏,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各环节有机衔接,具体操作需注重在课前充分备课,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基础准备必要学习资源课中关注全员参与引导思维发展,促进知识内化,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这一转变需要师生共同适应与努力。

以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为例,具体实施可按如下步骤展开:任务导入阶段教师设计现实情境任务—校园活动筹备问题,提出问题:某活动成功举办需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必不可少?哪些可替代?引导学生思考条件间关系,任务分析阶段,组织学生讨论活动条件分类引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数学命题表达。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呈现几组数学命题,如四边形是矩形充分必要条件是四个角均为直角、一个数能被 3 整除充分必要条件是该数各位数字和能被 3 整除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这些命题中条件关系并尝试用符号表示,进而探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判断方法。成果展示阶段各小组展示分析结果说明判断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判断技巧,总结反馈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调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数学证明中应用,并布置开放性作业—收集生活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实例。通过这种任务驱动教学,学生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清晰认知结构,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优化路径,教学改进有效措施

第一维度聚焦任务设计精准化,强调任务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围绕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设计层次分明任务群,增强任务情境真实性与趣味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前沿科技问题作为载体。第二维度关注教学资源多样化,整合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构建立体资源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动画、模拟软件等数字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打造智慧学习环境。第三维度强调教学组织柔性化,根据任务特点与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采用多样组织形式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交流互动。第四维度着眼评价机制科学化完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运用电子档案袋、学习日志等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建立即时反馈机制,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任务设计能力与指导水平。

以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八章 8.1 基本立体图形教学为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优化可这样实施:在任务设计精准化方面,教师应当设计校园建筑模型设计综合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建筑,分析其几何结构,提取基本立体图形元素,设计简化模型,这一任务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资源多样化方面教师准备实物模型、图片资料、三维几何软件,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感受立体图形特征。在教学组织柔性化方面,采取翻转课堂 + 小组探究模式,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了解基本立体图形概念,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每组负责一种基本立体图形(棱柱、棱锥、棱台、球等),研究其特征与性质,在评价机制科学化方面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小组互评、作品评价、过程记录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水平,通过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该教学法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环节把握,优化路径应聚焦任务设计精准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组织柔性化与评价机制科学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深度融合,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腊婷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之友 ,2025,(09):14-16.

[2] 王宏丽 .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 [J]. 高考 ,2025,(14):57-60.

[3] 陈威芬 .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