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公众感知的风景园林空间使用满意度及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刘维森

身份证号码:37030419820204061X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户外休闲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风景园林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其使用满意度备受关注。公众作为风景园林空间的直接使用者,其感知能够直观反映空间的实际使用效果与潜在问题。通过研究公众感知,可深入了解公众对风景园林空间的需求与期望,为空间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提升空间的品质与吸引力,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众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使用满意度的关联

公众感知涵盖了对风景园林空间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认知与评价。这种感知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空间的使用满意度。当公众在园林空间中感受到优美的景观、舒适的环境、便捷的设施时,会产生积极的感知,进而提升使用满意度;反之,若空间存在景观单调、设施损坏、交通不便等问题,公众则会产生负面感知,降低使用满意度。例如,在一个植物配置丰富、色彩斑斓且有潺潺流水声的园林空间中,公众往往能获得愉悦的体验,对空间满意度较高;而在一个垃圾堆积、座椅不足的空间里,公众的满意度必然较低。

三、影响风景园林空间使用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1 景观质量

景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是吸引公众的重要因素。丰富的植物种类、特色的地形地貌、巧妙的景观布局等能为公众带来新奇与美的感受。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造园手法、独特的景观小品,吸引众多游客,使其满意度颇高。同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影响公众体验,四季有景的园林空间能持续保持吸引力。

3.2 设施功能

完善的设施是保障公众舒适使用园林空间的基础。休息座椅的数量与分布合理性、垃圾桶的设置、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与便利性等都至关重要。此外,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功能设施若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也会提升满意度。例如,在一个儿童游乐区配备了多种安全且有趣的游乐设施,会让带孩子的家长对园林空间更满意。

3.3 活动体验

丰富多样的活动能增加公众在园林空间的参与度与停留时间。举办花卉展览、文化演出、科普讲座等活动,可满足公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植物园举办的植物科普活动,让公众在欣赏植物的同时学习知识,提升了对园林空间的好感度。

3.4 可达性与安全性

园林空间的交通便利性,包括周边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停车场的配备等,影响着公众前往的意愿。同时,空间内的安全性,如照明设施良好、无安全隐患的步道等,也是保障公众安心使用的关键。一个位于交通枢纽附近且安全措施完善的园林空间,更容易获得公众认可。

四、基于公众感知的风景园林空间使用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4.1 确定评价指标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包含景观质量、设施功能、活动体验、可达性与安全性四个一级指标,以及植物多样性、座椅舒适度、活动丰富度、交通便捷性等若干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4.2 指标权重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邀请专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例如,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景观质量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为 0.4,设施功能权重为 0.3,活动体验权重为 0.2,可达性与安全性权重为 0.1。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络评论采集等方式收集公众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各指标得分及总体满意度得分。如通过对 500 份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某园林空间总体满意度得分为 3.5 分(满分 5 分),其中景观质量得分 3.8 分,设施功能得分 3.2 分等。

五、基于公众感知的风景园林空间优化策略

5.1 提升景观品质

植物配置是关键抓手,应打破单一物种局限,引入兼具观赏性与适应性的特色植物。以北方园林为例,冬季常因植被凋零显得单调,可针对性增加金银木、火棘等冬季观果植物,搭配红瑞木等彩色枝干植物,让冬日园林仍有丰富视觉层次,缓解 “冬季无景可赏” 的问题。同时,景观小品的设计需融入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千园一面。如在江南园林中,可增设青石板小径、白墙黛瓦式景墙,搭配昆曲元素雕塑;在西北园林,则可融入大漠、胡杨等地域符号的小品,让公众在观赏景观时,能感受到文化共鸣,增强景观独特性与记忆点。此外,地形设计也需兼顾功能性与体验感,通过微地形起伏打造自然过渡的景观空间,既丰富视觉层次,又为公众提供休憩、嬉戏的多样化场景。

5.2 完善设施配置

休息设施的优化是基础,应结合人流分布规律合理布局座椅,在观景平台、步道节点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加密座椅设置,同时注重座椅材质选择,夏季选用透气材质、冬季搭配保暖靠垫,提升使用舒适度。卫生设施方面,需改善卫生间环境,确保清洁频次,增设无障碍厕位与母婴护理室,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垃圾桶则需分类设置,搭配清晰标识,引导公众环保投放。功能设施需兼顾全年龄段需求,儿童游乐区要定期排查设施安全隐患,更新老化部件,引入互动性强的游乐设备,如感应式喷水设施、小型攀爬网;健身区域则需根据不同人群需求,配置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推揉器、适合年轻人的力量训练器材,让设施真正适配公众使用场景。

5.3 丰富活动内容

不同类型的园林空间应打造差异化活动体系:历史文化类园林可依托自身文化底蕴,举办传统文化表演,如在苏州拙政园开展昆曲演出、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园林区举办书法临摹活动,让公众在园林氛围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自然生态类园林则可聚焦生态科普,开展植物认养、鸟类观测、湿地生态研学等活动,邀请专业讲师讲解生态知识,既能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又能增强园林空间的教育功能。此外,还可结合节假日策划主题活动,如春节在园林举办灯笼展、中秋开展赏月雅集,通过多样化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公众参与,延长公众停留时间,让园林空间从 “单纯观赏地”转变为 “多元活动场”。

六、结论

基于公众感知的风景园林空间使用满意度研究,为提升园林空间品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满足公众需求,提高风景园林空间的使用满意度,实现风景园林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持续关注公众感知变化,不断优化园林空间规划设计与管理,打造更优质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怡,裘鸿菲. 基于LDA 主题模型的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公众感知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7):121-126.

[2]吴逸,裘鸿菲,罗心玥,等. 基于恢复性感知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要素对公众健康行为影响[J]. 风景园林,2025,32(3):119-126.

[3]邱思嘉,宝力格,徐静,等. "风景-遗存"对公众时空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25,32(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