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供热通风系统智能化控制策略分析

作者

张纪涛

身份证号码:370304196606010637

一、引言

传统供热通风系统依赖人工启停与固定参数运行,存在能耗强度高(单位面积能耗超 35kWh/(m2 ・年))、调控响应慢(温度偏差超 ±2C )、能源浪费严重(如过度供热、新风量不合理)等问题,难以适配绿色建筑对 “低能耗、高舒适” 的需求。随着 “双碳”目标推进,建筑领域节能要求提升(新建建筑节能率 275% ),供热通风系统智能化控制已成为降低建筑能耗、提升运行效率的关键路径。

当前,部分系统存在智能化技术适配性差(如传感器精度不足)、控制策略与实际工况脱节(如未考虑人员流动)等问题。深入研究供热通风系统智能化控制策略,对降低系统能耗(目标减少 20%-30% )、保障室内舒适(PMV 值 - 0.5-0.5)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供热通风系统现存问题与智能化控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系统运行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负荷匹配失衡,供热机组、风机等设备选型偏大(“大马拉小车”),负载率长期低于 35% ,能效比下降 25%-35% ;二是调控粗放,采用定频运行(如风机满负荷运转)、固定供热量(未随室外温度调整),无效能耗占比超 18% ;三是协同不足,供热与通风系统独立控制(如供热升温与新风降温冲突),导致能源浪费与舒适度下降。

2.2 核心控制目标

智能化控制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能效提升,系统 COP 提升至 3.8 以上,单位面积能耗降至 25kWh/(m2 ・年) 以下;二是精准调控,室内温度控制偏差 ≤±0.8C ,CO2 ₂浓度≤1000ppm,满足舒适需求;三是响应高效,负荷波动时调控响应时间 ≤30s ,避免参数大幅波动。

三、供热通风系统核心智能化控制策略

3.1 负荷预测与预判控制

提前适配工况需求:一是多因素负荷预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 LSTM、随机森林),结合室外气象数据(温度、湿度、风速)、室内人员密度、建筑热惯性,预测短期供热通风负荷(1-24 小时预测精度 292% );二是预判式调控,根据负荷预测结果提前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如室外温度骤降前 1 小时提升供热机组出力),避免负荷突变导致的调控滞后;三是动态修正,实时采集系统运行数据(如供回水温度、风机转速),每 15 分钟修正预测模型,提升预测准确性(误差 55% )。

3.2 动态参数调节控制

实现精准能耗优化:一是供热参数动态调整,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温度,采用 PID 优化算法动态调整供回水温度(室外温度每降 1C ,供水温度提升0.8–1.2C )、供热机组出力,避免过度供热(能耗降低 20%-25% );二是通风参数智能调节,基于 CO2 ₂浓度传感器与空气质量传感器,动态调整新风量(人员密集时新风比提升至 25%-30% ,空置时降至 8%-12% )、风机转速(变频器调速范围 20%-100% ),新风能耗降低 30%-35% ;三是末端设备精准控制,对散热器、风口采用分区控制,通过电动调节阀、变频风机,按区域负荷差异调整供热量与风量(如办公区与走廊分区调控),舒适度提升 15%-20% 。

3.3 多系统协同控制

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一是供热与通风协同,当室内温度过高且 CO2 浓度超标时,优先通过增大新风量降温(替代部分制冷能耗),减少供热机组启停频率(能耗降低15%-20% );二是设备联动控制,供热机组与循环水泵、风机联动(如机组出力提升时同步增加水泵转速),避免 “大机小泵”“小机大泵”(输送能耗降低 25%-30% );三是与建筑其他系统协同,接入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与照明、空调系统联动(如下班时段同步降低供热通风负荷),实现建筑整体能耗优化。

四、供热通风系统智能化控制实施要点

4.1 感知层与硬件配置

夯实控制基础:一是传感器选型,选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误差 ≤±0.2C )、 CO2 传感器(精度 ≤±50ppm) )、流量传感器(误差 ≤±2%) ,部署密度满足分区控制需求(每50-80m21 个温度传感器);二是执行器配置,采用电动调节阀(调节精度 ≤±3% )、变频风机(调速范围 )、变频水泵,确保调控动作精准;三是通信网络搭建,采用工业以太网(如 Profinet)、LoRa 等技术,实现传感器、执行器与控制器数据交互(延迟≤50ms),数据传输可靠性 299.9% 。

4.2 控制算法与软件开发

提升控制精度:一是算法选型与优化,基础控制采用模糊 PID、自适应 PID(超调量 ≤5%) ),复杂场景(如多区域协同)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确保调控精度;二是软件功能开发,控制软件需包含负荷预测、参数调节、故障诊断、数据监测模块,支持远程参数配置与历史数据查询(存储时间≥3 个月);三是人机交互设计,开发简洁操作界面,实时显示系统运行状态(温度、能耗、设备状态),故障时自动弹窗告警(响应时间≤1s)。

4.3 调试与运维优化

保障控制效果:一是分阶段调试,先进行硬件调试(传感器校准、执行器动作测试),再进行软件调试(算法参数优化、负荷预测验证),最后系统联调(协同控制功能测试),调试合格标准为温度偏差 ≤±0.8°C 、能耗降低 20% ;二是定期运维,每季度校准传感器(误差超 ±0.5( 时修正),每半年清洗风机、换热器(提升换热效率 10%-15% ),每年更新负荷预测模型(融入历史数据);三是人员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智能化系统操作培训(如算法参数调整、故障排查),确保正确使用控制功能。

五、结论

供热通风系统智能化控制需通过负荷预测、动态调节、多系统协同,解决传统系统能耗高、调控粗的问题,核心在于平衡能效与舒适、技术适配与实际工况。当前需进一步突破复杂建筑负荷预测精度、多系统协同控制稳定性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智能化控制与新兴技术融合(如数字孪生模拟系统运行、AI 算法自优化参数),完善行业标准(如传感器精度要求、控制算法测试规范),加强供热通风系统与绿色建筑协同设计,为建筑领域 “双碳” 目标达成提供支撑,助力实现建筑能源高效利用与室内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 郭水平. 智能化供热与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效优化策略[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武文捷. 内模串级控制在供热系统水力平衡调节中的应用研究[D].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4.

[3] 蔡阳.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 的固体电蓄热供热控制系统研究[D].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