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排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杨军凯

身份证号码:37120219850925261X

一、引言

传统建筑排水系统依赖重力排水与定速排水泵,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水力损失大(管道沿程损失超 50Pa/m) ,需高扬程水泵补偿(能耗增加 25%-30% );二是排水余热直接排放(如洗浴排水温度 35⋅40C ,余热未回收);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排水仅10%-20% 用于冲厕、灌溉),加剧水资源消耗。随着绿色建筑与 “双碳” 目标推进,建筑对排水系统的节能要求提升(排水系统能耗降低 30% 以上、水资源回收率 250% )。

当前,部分建筑排水系统存在节能技术适配性差(如盲目采用复杂中水系统)、技术与运维脱节(设备运行效率衰减快)等问题。深入研究建筑排水系统节能技术,对降低建筑总能耗(目标减少 8%-12% )、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筑环境与能源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建筑排水系统节能现状与优化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系统运行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水力设计不合理,管道坡度偏大(超规范 1.5 倍)、弯头与变径过多(局部阻力损失超 40% ),导致排水不畅与能耗增加;排水泵选型偏大(“大马拉小车”,负载率 <40% ),无效能耗占比超 20% ;二是余热浪费严重,洗浴、厨房等高温排水(温度 25⋅40C )直接排放,年浪费热量相当于建筑供暖能耗的15%-20% ;三是水资源循环不足,排水仅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中水回用率低( < 30% ),优质杂排水(如洗手盆排水)未有效利用。

2.2 核心优化目标

节能技术应用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能耗降低,排水泵单位水能耗 ≤0.12kWh/m3 ,系统总能耗降低 30% 以上;二是资源回收,排水余热回收率 260% ,中水回用率 250% ,建筑非饮用水需求自给率达 40% ;三是系统可靠,排水管道堵塞率降低 50% ,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8000 小时,运行维护成本降低 20%-25% 。

三、建筑排水系统核心节能技术

3.1 水力优化节能技术

降低输送能耗:一是低阻管道与配件选型,采用内壁光滑的 UPVC、HDPE 管道(粗糙系数 n≤0.009 ),比传统铸铁管水力损失降低 20%-30% ;选用大曲率半径弯头(曲率半径≥3 倍管径)、渐变径配件,减少局部阻力(局部损失降低 35%45% );二是水力设计优化,基于水力计算软件(如 AutoCAD Plant 3D)确定最优管道坡度(如DN110 排水管坡度 1.2‰ ),缩短管道长度(每缩短 10m ,能耗降低 5%-8% );采用同层排水系统,减少管道迂回(水力损失降低 15%-20%) );三是排水泵节能,选用变频排水泵(调速范围 0-50Hz) ),根据集水井液位动态调整转速(液位低于 50% 时降速运行,能耗降低 40%-50%) );按 “一用一备” 或 “多小代大” 配置泵组(如 2 台5.5kW 泵替代 1 台 11kW 泵),低负荷时停运部分机组。

3.2 排水余热回收技术

挖掘能源潜力:一是热泵回收技术,在排水立管或集水井旁安装水源热泵( COP≥3.5) ),提取排水中的余热(如洗浴排水余热),用于加热冷水(提升水温 5-10C )或辅助供暖,年节约燃气 / 电能消耗 30%40% ;二是换热设备应用,采用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 285% )或螺旋板式换热器,实现排水与冷水的间接换热,避免水质污染;对高温排水( ⋅>40C ),优先采用换热回收,低温排水( 25-35C )结合热泵提升能效;

三是系统集成,将余热回收系统与建筑热水系统联动,优先使用回收余热加热热水,不足部分由常规热源补充,确保热水供应稳定(水温波动≤±2℃)。

四、建筑排水系统节能技术应用要点

4.1 技术选型与系统适配

确保节能效果:一是按需选型,高层住宅优先采用低阻管道 + 变频泵 + 余热回收,商业建筑(如酒店)重点配置中水回用 + 热泵回收,确保技术与建筑功能匹配;二是系统集成,将排水节能技术与建筑给水、热水系统协同设计(如余热回收热水与太阳能热水联动),避免独立运行导致的效率损失;三是成本平衡,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评估技术经济性(如余热回收系统 2-3 年收回成本),避免过度追求高端技术导致投资浪费。

4.2 施工与安装管控

保障技术落地:一是施工质量控制,管道安装确保坡度准确(偏差 )、接口严密(无渗漏),换热器、热泵设备安装符合规范(如换热面清洁度 ≤0.1mm/m2. );二是设备调试,排水泵调试时优化变频参数(如启停液位、转速曲线),余热回收设备调试时校准换热效率(确保 280% ),中水回用系统调试时验证水质达标(如浊度≤5NTU);三是隐蔽工程验收,排水管道、换热设备等隐蔽前,核查安装质量与参数,留存影像资料,验收合格后方可隐蔽。

4.3 运行维护优化

维持节能效益:一是定期维护,每季度清洗换热器(去除结垢,换热效率提升10%-15% )、检查排水泵(轴承润滑、密封件),每年更换中水回用系统滤芯(确保处理效果);二是性能监测,每月监测排水泵能耗、余热回收效率、中水回用率,分析数据趋势(如能耗突增需排查管道堵塞);三是人员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节能技术培训(如热泵操作、中水系统维护),确保正确操作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节能效果衰减。

五、结论

建筑排水系统节能需通过水力优化降低输送能耗、余热回收挖掘能源潜力、水资源循环提升利用率,核心在于技术适配性与系统协同性。当前需进一步突破低品位排水余热高效回收、小流量中水回用系统稳定性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节能技术与数字孪生、AI 融合(如构建排水系统虚拟模型优化运行参数),完善行业标准(如排水余热回收效率测试规范),加强绿色建筑与排水系统协同设计,为建筑领域 “双碳” 目标达成提供支撑,助力实现建筑水系统 “低能耗、高循环、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宇航. 节能环保技术在高铁站房建筑给排水中的设计与应用[J]. 建筑·建材·装饰,2024(16):133-135. 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24.16.045.

[2] 李 颖.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优化与应用研究[J]. 建筑与施工,2024,3(18):169-171. DOI:10.12417/2811-0528.24.18.067.

[3] 张雅岚. 高层建筑中给排水系统的节能设计与优化研究[C]//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