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

刘锐

身份证号码:370321198811236050

一、引言

传统电力工程依赖人工调度与固定运行模式,存在新能源并网难(风电、光伏弃电率超 10% )、配电损耗高(线损率 :≥6% )、故障响应慢(停电修复时间超 2 小时)等问题,难以适配 “双碳” 目标下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与多元化负荷需求(如电动汽车、储能)。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智能调控,可提升电网灵活性(新能源消纳率 295% )、可靠性(供电可靠率 ≥99.98% )与经济性(线损率降至 4% 以下)。在电力工程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研究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路径,对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力系统工程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特征与传统电网差异

2.1 核心特征

智能电网技术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数字化感知,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如智能电表、线路监测终端)实现全环节数据采集,采集频率达 1-5 分钟 / 次,数据精度 ≤0.5% ;二是互动化协同,电网与新能源电站、用户负荷双向通信(延迟≤100ms),支持分布式电源主动参与调度;三是自愈化运行,通过故障诊断算法(响应时间≤0.1s)与自动控制装置,实现故障快速隔离与恢复(停电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

2.2 与传统电网差异

相较于传统电网,核心差异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调控模式,传统电网为 “单向发电- 输电 - 配电”,智能电网实现 “源网荷储” 双向互动;二是运行效率,传统电网依赖经验调度(负荷预测误差 210% ),智能电网通过 AI 算法优化调度(误差≤5%);三是可靠性,传统电网故障需人工排查(耗时超 1 小时),智能电网可自动定位故障(时间≤5 分钟)并自愈。

三、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关键应用方向

3.1 新能源并网与消纳

解决新能源波动性问题:一是风光功率预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 LSTM、随机森林)结合气象数据,预测风电、光伏出力(短期预测精度 290% ),为调度提供依据;二是柔性并网控制,在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系统(响应时间≤0.5s)与 SVG(静止无功发生器),平抑出力波动(波动幅度控制在 ±5% 以内),抑制电压波动(偏差 5±2% );三是并网调度优化,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协调新能源、火电与储能,优先消纳新能源(消纳率提升 10%15%) ),减少弃风弃光。

3.2 配电系统优化

提升配电效率与可靠性:一是智能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网安装 FTU(馈线终端单元)、DTU(配电终端单元),实现线路状态实时监测(如电流、电压、故障信号),故障时自动隔离(时间≤100ms)、负荷转移(恢复供电时间≤5 分钟);二是主动配电网控制,整合分布式电源(如用户光伏)、储能与可控负荷(如空调、电动汽车),优化功率流向(减少反向输电损耗),线损率降低 20%-30% ;三是配电网络重构,通过 AI算法动态调整配电线路连接(如开关状态),平衡负荷分布(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5%. ),提升配电容量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0% 以上)。

3.3 用户互动与需求响应

实现电力供需协同:一是智能计量与监测,为用户安装智能电表(支持双向计量),实时采集用电数据(如分时用电量),推送至用户 APP,提升用电透明度;二是需求响应管理,电网通过价格信号(如峰谷电价差 ≥0.5 元 / 度)或激励政策,引导用户在负荷低谷时段用电(如电动汽车夜间充电)、高峰时段削减负荷(如工业企业错峰生产),负荷削减量可达 10%-15% ;三是用户侧储能互动,鼓励用户配置家用储能(如光伏 + 储能),电网可调度储能放电(响应时间≤1s),参与电网调峰,提升系统灵活性。

3.4 电网状态监测与运维

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一是设备状态监测,在输电线路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如覆冰监测、舞动监测),变压器配置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DGA),实时评估设备健康状态(故障预警准确率 290% );二是智能巡检,采用无人机(巡检效率比人工高 5-10 倍)、机器人(适用于变电站巡检)替代人工,排查线路缺陷(如绝缘子破损、导线断股)。

四、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的实施要点

4.1 技术选型与系统集成

确保技术适配性:一是按需选型,新能源富集区域优先配置储能与柔性并网设备,配电网重点部署自动化终端与通信设备(如 5G、光纤);二是系统集成,推动智能电网技术与电力调度系统(EMS)、配电管理系统(DMS)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共享率 295% );三是标准统一,采用 IEC 61850 等国际标准,确保不同设备间兼容性(通信协议一致性 298% )。

4.2 数据安全与网络防护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一是数据加密,对采集的电力数据(如用户用电信息、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加密算法采用 AES-256)与存储,防止数据泄露;二是网络隔离,将电力监控系统与公共网络物理隔离,部署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IDS),抵御网络攻击(攻击拦截率 299% );三是应急备份,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实时备份 + 异地备份),系统故障时快速恢复(恢复时间≤30 分钟)。

4.3 成本控制与人才保障

降低应用门槛:一是分步实施,先在关键环节(如新能源并网、配电自动化)应用,再逐步推广至全流程,分散投资压力;二是政策支持,利用政府补贴(如智能电网改造补贴、储能补贴)降低初期投入,部分地区补贴比例可达项目投资的 20%-30% ;三是人才培养,培养既懂电力系统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智能调度、数据分析),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每季度 1 次)。

五、结论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新能源并网优化、配电自动化、用户互动等应用,可显著提升电力工程的效率、可靠性与灵活性,是推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当前需进一步突破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控制、数据安全防护等技术瓶颈,降低应用成本。

未来,需推动智能电网与数字孪生、AI 深度融合(如构建电网虚拟模型实现实时优化),完善行业标准(如新能源并网接口标准),加强跨区域电网协同(如跨省智能调度),为电力工程向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方向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 姚杰,沈炳生.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索[C]//2025 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江婧.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与挑战[J]. 科学与信息化,2025(13):1-3.

[3] 周郑, 梁晨.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浅析[J]. 信息系统工程,2021(2):76-77. DOI:10.3969/j.issn.1001-2362.2021.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