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方法
于皓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承德柏泉铁矿 河北承德 067500
1 智能化矿山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铁矿山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已形成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典型应用模式,其核心由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和应用层构成四维体系。在感知层部署方面,主流矿山企业已实现关键设备 90% 以上的传感器覆盖率,振动传感器、油液分析仪与热成像装置的三元数据采集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单参数监测的局限性。传输层建设呈现出 LoRa 与 5G 混合组网的趋势,某特大型露天矿场的实践表明,这种异构网络架构可使数据传输丢包率控制在0.3% 以下,为实时监控提供了可靠保障。
数据层构建中,多数系统采用时序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的混合存储方案,但数据治理能力仍存在显著差异。行业领先企业通过建立设备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运行参数与三维点云数据的深度融合,使破碎机等核心设备的健康状态评估准确率提升至新水平。应用层的功能开发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基础功能模块如远程监控、报警推送等普及率超过 75% ,但具有预测性维护能力的系统仅在头部企业完成部署,这种技术落差导致行业整体设备综合效率(OEE)指标离散度高达 40% 。
在技术集成层面,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算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某铁矿集团将振动频谱特征与红外热成像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成功构建了圆锥破碎机轴承失效的早期预警模型,使同类故障的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近半。但算法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设备工况差异的适应性仍需改进。运维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呈现出知识图谱与专家系统并行的技术路线,其中基于 RCM 理论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在提升维修策略科学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2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设备管理策略优化
在传统设备管理模式面临效能瓶颈的背景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引入为矿山设备管理革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策略突破设备管理各环节的孤立运作状态,构建起从选型论证到退役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其核心在于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实现管理要素的有机耦合。选型阶段推行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将地质特征、开采工艺与设备参数进行多维度匹配,通过引入设备适应性指数(EAI)量化评估,有效规避了以往因选型不当导致的产能错配问题。
运行监控环节的创新体现在预防性维护体系的智能化重构。依托物联网传感网络采集的实时工况数据,系统能够自动生成设备健康状态热力图,并结合历史维护记录建立故障概率预测模型。某矿山实践案例显示,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维护决策机制使关键设备突发故障率下降明显,同时优化了备件库存结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振动频谱分析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协同应用,不仅实现了故障类型的精准识别,更通过特征参数学习不断迭代诊断算法精度。
退役评估体系的革新打破了传统以使用年限为单一判断标准的局限。通过构建包含设备剩余寿命预测、再制造可行性评估和残值测算的三维决策模型,管理人员可动态调整设备退役策略。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该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设备性能衰减曲线,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法,为设备更新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 新时期铁矿山机械设备维修方法创新
3.1 预测性维护技术在关键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在矿山设备维护领域,预测性维护技术的突破性应用正在重塑传统维修范式。该技术体系以多源感知网络为基础架构,通过振动传感器阵列、红外热像仪组和油液监测装置的协同部署,构建起覆盖设备关键部件的立体监测网络。不同于传统单点监测模式,系统采用空间拓扑结构布置传感节点,确保对大型旋转设备如球磨机传动系统、破碎机轴承组等关键部位的全方位状态捕获。数据采集层特别设计了自适应采样机制,可根据设备负载变化动态调整采样频率,在保证数据有效性的同时降低传输能耗。
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是预测性维护的核心技术突破。针对振动频谱、温度场分布、润滑油金属颗粒浓度等多维度参数,开发了基于时间序列特征提取的关联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小波包分解技术消除环境噪声干扰,提取设备运行的本质特征频率,并建立与设备劣化程度的映射关系。
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从数据到决策的质效提升。系统架构采用"边缘计算 ⋅+ 云端协同"的分层处理模式,在设备端部署轻量化诊断模块进行实时状态评估,同时将深度特征数据上传至云端知识库迭代优化诊断模型。诊断算法创新性地将卷积神经网络与专家规则库相结合,既保留了深度学习在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又融入了领域专家经验形成的决策逻辑。在某铁矿的实践案例中,该系统对液压系统泄漏故障的诊断准确率达到新水平,且误报率较传统阈值报警方式下降明显。
3.2 数字孪生技术支持下的维修决策体系构建
在智能矿山建设进程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为设备维修决策提供了革命性突破。该体系通过构建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精准映射关系,形成包含几何特征、运行参数和失效机理的多维度数字镜像,为维修决策提供动态仿真平台。系统架构采用"感知-建模-推演-决策"的四层逻辑结构,其中基于点云扫描与 CAD 模型融合的三维重构技术,实现了设备几何形态的毫米级精度还原,为后续状态评估奠定空间基准。
核心突破体现在多源数据融合机制的创新。系统整合设备历史维护记录、实时传感器数据及环境工况信息,通过时间戳对齐和特征匹配算法,构建起跨越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关联网络。在数据清洗环节,开发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异常数据识别模型,有效解决矿山复杂工况下的信号干扰问题。决策推演引擎采用混合现实技术,可在虚拟空间中模拟不同维修方案的实施效果,特别是针对大型装备的拆解工序,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空间干涉分析报告,显著提升维修方案的可操作性。
维修决策优化算法的设计引入博弈论思想,构建设备可靠性、维修成本与生产计划的动态平衡模型。该模型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预测不同决策路径下的设备可用性曲线,结合生产任务优先级自动生成最优维修窗口建议。在实践应用中,该算法成功解决了传统维修中预防性维护与生产进度冲突的难题,使维修资源调度效率得到本质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内置的自学习机制能够根据每次维修效果反馈自动调整决策参数,形成持续优化的智能闭环。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管理标准重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维联动机制,可有效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转型。研究结果为矿山企业突破传统管理桎梏提供了可操作方案,对构建智能矿山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振兴.新时期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方法[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4 年第 4 期 53-55,共 3 页.
[2]刘丽杰.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探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 年第 4 期 27-29,共 3 页.
[3]杨伟伟.新时期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以及节能减排的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 年第 22 期 47-49,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