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标准与技术创新研究

作者

王泽海

身份证号码:150429199207212114

引言

本文聚焦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标准与技术创新研究。构建节能标准体系,通过梳理现有标准明确构建基础,依据制定原则确定核心内容,探讨技术创新方向,涵盖新型能源利用、智能调控与优化、高效换热与节能设备等方面,阐述技术应用路径,包括技术选型适配、工程应用流程及效果评估。

一、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标准体系构建

1.1 现有节能标准梳理与分析

现有暖通工程节能标准可分为基础性标准与专项标准。基础性标准侧重通用性要求,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暖通系统的能耗限值、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等规定;专项标准则针对特定场景,如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标准、工业厂房通风节能规范等。但现有标准存在适配性不足问题,对高精尖场景的特殊能耗需求覆盖有限,且部分标准对智能调控、新能源集成等新技术的规范缺失。

1.2 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标准制定原则

标准制定需遵循精准适配原则,针对高精尖场景的功能需求设定差异化指标,避免一刀切。技术引领原则要求标准预留技术升级空间,将新型节能技术的应用要求纳入规范。系统协同原则强调标准的整体性,确保设备能效、系统运行、能源回收等各环节指标相互衔接,形成闭环管控。需坚持可行性与前瞻性平衡原则,既基于现有技术水平设定可实现的能耗目标,又预判技术发展趋势,提出阶段性提升要求。

1.3 节能标准核心内容

能耗指标需分场景量化,如数据中心暖通系统设定 PUE 基准值与目标值,医疗洁净区明确单位面积制冷能耗上限。技术要求涵盖设备与系统两个层面:设备层面规定高效换热器、变频风机等核心部件的能效等级;系统层面规范智能调控逻辑、新能源耦合方式。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对设备报废后的能源回收利用率提出规范。

二、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技术创新方向

2.1 新型能源利用技术

新型能源利用技术聚焦多能互补与高效转化,突破传统能源依赖。地源、空气源热泵技术通过优化换热盘管布置方式,提升土壤或空气热能的采集效率,结合季节特性动态调整换热深度,在寒冷地区实现制热效能提升。光伏直驱暖通系统将太阳能发电与供暖制冷直接耦合,通过智能逆变器实现电能与热能的实时匹配,减少电网输电损耗。同时开发光伏板与建筑围护结构一体化组件,兼顾发电与保温功能。余热回收技术针对工业余热、数据中心废热等低品位热能,采用高效热泵机组提升温度后用于供暖,配套余热梯级利用装置,实现能源的分级高效利用。

2.2 智能调控与优化技术

智能调控技术以精准匹配与动态响应为核心。负荷预测算法通过融合建筑历史能耗数据与实时环境参数如室外温湿度、室内人员密度,提前 12-24 小时预判暖通系统需求,实现按需供能。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将控制节点部署在末端设备附近,缩短指令响应时间,通过 5G 或工业以太网实现各节点数据互通,避免局部负荷波动引发系统震荡。自学习优化系统具备自主迭代能力,可根据运行数据不断修正调控策略,例如针对医疗洁净区的复杂负荷变化,自动调整送风量与温度设定,在满足洁净要求的同时降低能耗。

2.3 高效换热与节能设备技术

先进换热节能机组装备技术瞄准效率提升和结构升级,磁悬浮离心(双级)变频式冷水机组摆脱传统离心式冷水机组中的机械支撑轴,借助磁悬浮原理实现无接触运行,配合变频功能可获得部分负荷下较低的能效比,并且噪声低;微通道热交换器主要由多孔型扁管及微小尺度的翅片结构组成,换热表面积增加及制冷剂充注量减少有利于提高制冷系统的比体积特性,另外采用强化结构有利于提高传热的单位量,多用于小型空间的制冷机或热泵系统;自适应调节式节能风扇系统利用风机叶片角度的调整与传感及自动控制技术,即根据管壁阻力的大小自动调节风管的压力,在大风量状态下可避免出现高负载低风压的情况。

三、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技术应用路径

3.1 技术选型与适配策略

设备选型应基于场景画像制定,首要依据是确定工程的重点诉求,例如数据中心更注重制冷可靠度,医疗洁净室应兼顾能效以及对温湿度要求,工业厂房则关注更多余能利用。之后根据技术特性来适配: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数据中心应选用地源热泵机组而不是空气源热泵机组,以保证在低温工况下不出现过低的性能系数;对空间要求比较小的建筑应考虑选用微型通道换热器取代常规换热器来减少空间占用;适配要考虑系统兼容性问题。

3.2 工程应用流程与要点

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议采用 3 级进行建设。首先是前期设计阶段,进行初步的技术设计,确定光伏太阳能板的倾角、智能控制器的安装位置等,同时进行相关设备的承重、线路走向等设计。其次是施工过程中的设计过程,例如,对于磁悬浮冷凝机组的安装,控制基础平整度等,防止产生振动影响磁悬浮轴承;而对于智能控制系统布设,需要注意和强电线路分离,避免其产生干扰。第三阶段是调试的过程,分项调试,例如,对于某一设备进行单机测试,如智能变频风机的风量大小的测试,然后进行系统的集成测试,如光伏系统驱动热泵供暖、制冷的自动切换测试,最终对极端情况的测试,如夏季天气温度较高时,测试光伏直驱制冷不间断输出能力。需进行操作工进行培训,使操作工人能够掌握智能系统的常用使用与维护知识。

3.3 应用效果评估方法

能效目标评价指标。能效目标评价指标包含与其他方式相比的能效目标、不同时段能效的评价指标、设备性能评价指标等方面。其中,能效目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每平方米耗能差异比、运行稳定性比传统方式减少的单次故障停运时间和总寿命周期成本,包括一次性投资与可维修的成本。能效目标评价应采用实时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策略,按照信息化平台记录实时能耗信息,在关键能耗点位识别有功用能减少的可能性;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审计,确保光导发电量与建筑冷热需求匹配,回收热量与建筑用热量的匹配。辅助价值评价指标。辅助价值评价指标应包括是否对员工投入较少的工作干预等。分析技术、能效、效益关系报告。可以结合后续进行同类工程,进而给后续同类项目提出能效改造的建议;也能为同类技术提出改进建议。

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是推动行业节能升级的核心动力。构建适配的节能标准体系,为技术应用提供规范指引;新型能源利用、智能调控等技术创新,为标准落地提供支撑。通过科学的应用路径,可切实提升节能效能。未来需持续优化标准与技术,以更好适应绿色发展需求,为高精尖暖通工程节能注入持久动力,助力实现建筑领域低碳目标。

参考文献

[1]成泽玮.暖通工程施工中的暖通设计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4):136-138.

[2]周桑桐.核电暖通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