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程亮
湖北省罗田县北丰中学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深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发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形式化倾向、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创设真实情境等策略,并建议优化评价反馈机制,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体系构建。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关键词,对基础教育提出全新要求。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发展关键期,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尤为突出。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探究科学评价机制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具备未来社会核心竞争力人才奠定基础。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瓶颈。其一教学理念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停留表面,未能真正转化为教学行动,课堂中知识传授仍占主导地位,忽视数学思维培养与问题解决能力锻炼。其二教学方式较为僵化,过分强调标准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与创新探索,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机会。
其三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师生对话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其四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不够深入未能有效拓展学习空间。同时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感受数学实用价值,影响学习动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尚不完善,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导向教学需求。最终家校协同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家长对核心素养理念认识不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存在偏差。
二、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核心素养导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应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关注每位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潜能。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基于学情分析,制定具有梯度挑战性任务,设置思维阶梯,引导学生逐步攀登认知高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尤为重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提升应用意识。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培养问题意识。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数学核心能力,包括空间观念、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过程体验数学思维魅力。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数字资源与工具,创建动态、可视化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直观性与趣味性。关注学习过程性引导,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采用生活化情境导入,设计校园植树主题任务,假设学校四年级六个班级共栽种树苗,每班栽种126棵,引导学生思考总共栽种多少棵树苗。学生初步尝试解决问题后,教师引导分析计算方法,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探索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置思维阶梯:先引导学生分析126×6计算,再拓展至126×60计算,最终综合求解126×66。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交流不同解题思路,相互启发共同构建计算策略。教师适时引入数位分解思想,通过图示演示计算过程,强化位值概念。随后设计递进练习,从基础计算到开放应用,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课堂中穿插数学拍卖会活动,学生以所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购物问题,体验数学实用价值。教学结束前组织算法大比拼,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法,培养数学思维灵活性,促进计算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协同发展,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评价反馈机制
优化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评价反馈机制,应立足全人发展目标,构建多元、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导向,将数学核心素养各维度融入评价标准,既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改革评价方式,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观察记录、作业分析、课堂表现、阶段测验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创新评价工具,运用数学日记、学习档案袋、思维导图等方式,捕捉学习轨迹与思维发展痕迹。拓展评价主体,建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参与评价机制,形成多视角反馈,促进自我认知与调整能力提升。重视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信息转化为改进教学决策依据,实现评价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评价,借助智能系统收集、分析学习数据,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支持。建立学生成长激励机制,关注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自我概念与学习信心,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全新评价体系,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全程监测与促进。课前教师通过预习单了解学生对平均概念初步认识,为课堂设计提供依据。教学伊始创设班级图书角管理情境,引导学生收集各小组借阅量数据,自主探索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课堂中采用学习进程表记录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质量等维度表现,关注学习全过程。探究环节后组织互评议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条形统计图制作成果,同伴依据清晰度、准确性、美观度等标准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表达、数据分析角度给予建设性反馈。课后设计数据小侦探任务,学生收集家庭或社区相关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学习档案袋。教师通过评价矩阵,对学生统计图制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实际应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位学生生成数学能力成长档案。
结论: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应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实施问题导学、组织合作探究、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核心素养构建课堂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未来教学应持续探索核心素养落实路径,加强教师专业引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真正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圣华.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4,(08):140-142.
[2]刘安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智力,2024,(03):159-162.
[3]陆雨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教育界,2022,(1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