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联性及协同防治机制

作者

玛热米尼萨·艾买尔

新疆洛浦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 848200

一、引言

动物疫病不仅威胁养殖业安全,每年造成全球畜牧业巨大经济损失,更可能突破物种屏障传播给人类,引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显示,人类新发传染病中 75% 为人畜共患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这类疫病一旦扩散,将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与社会稳定。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畜禽产品跨区域流通加快,动物疫病传播途径更复杂、速度更快,传统单一的防控模式已难以应对。因此,深入分析二者关联,建立跨部门协同防治机制,对保障养殖业与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

二、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的核心关联维度

(一)健康风险关联:人畜共患病的跨物种传播

动物是众多病原体的天然宿主,如禽类是流感病毒宿主、猪是猪链球菌宿主。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接触、食物、环境等多种途径感染人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动物源致病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超 10 亿例,其中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导致的病例占比超 60% 。部分高致病性疫病如 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致死率高,若形成人际传播,将直接引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二)经济安全关联:疫病冲击的产业链传导

动物疫病爆发会直接导致养殖端大量畜禽死亡,造成巨大损失。同时,疫病通过产业链传导,影响食品供应与经济稳定。一方面,畜禽产品产量下降引发价格大幅波动,影响民生供给;另一方面,疫病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如口蹄疫疫情会使该国畜禽产品出口受限,冲击外向型养殖企业,进而影响区域经济。而经济波动又可能削弱公共卫生投入能力,形成负面循环。

(三)生态安全关联:疫病防控的环境连锁效应

动物疫病防控中,不当处置病死畜禽、过量使用消毒剂等行为,会污染土壤、水源与空气。病死畜禽尸体若未无害化处理,病原体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污染地下水;消毒剂残留会破坏水体微生物平衡。反之,生态环境恶化会降低对病原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增加动物疫病滋生传播风险,间接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四)应急管理关联:突发事件的协同响应需求

动物疫病突发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高度重合,均需经历监测预警、现场处置、风险评估、恢复重建阶段。例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时,既要扑杀疫点禽类并无害化处理,也要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健康监测与疫苗接种,缺乏协同会导致处置延误,扩大公共卫生风险。

三、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协同防治的现存问题

(一)部门协同不足,信息孤岛明显

动物疫病防控主要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公共卫生安全由卫生健康部门主导,二者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动物疫病监测数据与人群感染数据多依赖月度或季度报表交换,滞后超 7 天。部分地区未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疫情处置时职责交叉或推诿,协同效率仅为预期的 50%-60% 。

(二)监测预警体系碎片化,存在覆盖盲区

动物疫病监测以规模化养殖场为主,散养户、屠宰场、交易市场监测覆盖率不足70% ,且抽样检测率低,难以及早发现隐性感染。公共卫生监测侧重人群病例报告,对动物接触史追溯不精准,无法及时锁定疫情源头。预警模型未整合动物与人群数据,误报率超 20% ,预警时效滞后,从发现异常到发布预警平均耗时 3-5 天。

(三)处置措施衔接不畅,防控有漏洞

疫情处置中,动物扑杀、无害化处理与人群管控不同步,部分地区完成动物扑杀后才启动人群健康监测,导致 20%-30% 密切接触者错过最佳观察期。动物产品追溯体系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未完全对接,屠宰、运输、销售环节追溯覆盖率不足 60% ,存在染疫产品流入市场风险。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支撑能力弱

基层防控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40% 乡镇动物防疫员未系统掌握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卫生健康部门基层人员对动物疫病传播途径认知准确率不足 60% 。防控经费投入结构失衡,动物防疫经费占比超 80% ,协同所需的跨部门培训、联合演练经费不足10% 。应急物资储备分属不同部门,规格不统一,紧急调用时延误 2-3 小时。

四、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协同防治机制的完善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协同组织架构

建立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跨部门协同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参与,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开展联合风险评估。组建跨部门应急处置专班,明确指挥体系、信息传递流程与责任清单,确保数据实时共享平台响应时间<1 小时。

(二)打造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

整合监测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将散养户、交易市场监测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上,采用 “抽样检测 + 快速检测” 模式;卫生健康部门在人群监测中详细调查动物接触史,建立关联数据库。优化 AI 预警模型,整合多维度数据,将误报率控制在 10% 以内,预警时效提升至 24 小时内。制定统一预警规范,明确预警级别触发条件与响应措施。

(三)强化全流程处置措施衔接

疫情确认后 1 小时内,农业农村部门启动动物扑杀与无害化处理,卫生健康部门同步排查密切接触者,市场监管部门封存涉疫产品。推广 “区块链 + 追溯” 技术,实现动物养殖、屠宰、销售全环节数据上链,追溯覆盖率达 100% 。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疫点环境消毒标准,同步开展养殖与居民生活环境消毒。

(四)健全多维度保障机制

开展跨部门轮训,每年组织基层人员进行不少于 40 学时联合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设立协同防控专项经费,占总经费比例不低于 15% ,用于联合监测、演练与物资储备。制定统一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 “统一储备、按需调配” 物资库,确保紧急调用响应时间 <1 小时。

五、结论

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在健康、经济、生态、应急管理维度深度关联,协同防治是保障双重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存在的部门协同不足、监测碎片化等问题,可通过构建一体化架构、全链条预警体系、全流程处置衔接机制与多维度保障机制解决。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协同防治将向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只有坚持 “动物 - 人 - 环境” 一体化防控理念,完善协同机制,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实现养殖业与公共卫生事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世林,王涛,刘刚. 强化基层兽医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 12 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193-1196.

[2] 闵慧,顾娓,王琛. 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公共卫生安全影响与对策[J]. 今日农业,2025(4):B71. DOI:10.3969/j.issn.2096-451X.2025.04.071.

[3] 才学鹏. 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C]//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