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构建

作者

田春美

身份证号码:120110198810090629

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构建需以全流程管控为核心。设计阶段通过需求分析明确功能与性能要求,依托架构设计与模块划分搭建系统框架,并应用传感、传输及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精准监测;施工环节需做好前期准备,规范核心施工,并通过后期清理与资料整理保障施工质量。

一、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设计要点

1.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需以功能适配与场景匹配为核心。功能需求方面,需明确系统的基础监测能力,如实时捕捉管道内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以及异常状态的自动报警功能;同时需具备远程控制能力,支持通过终端调整阀门开度、水泵转速等,实现管道运行参数的动态调节。性能需求需结合建筑特性确定,还需考虑扩展性需求,预留接口以适应未来增加监测点位或接入新设备的可能,确保系统能随建筑功能升级同步拓展。

1.2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需构建分层协同的系统架构。架构设计宜采用分布式结构,由前端监测层、数据传输层、中心控制层组成,各层级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数据交互,避免单一节点故障影响整体运行。模块划分需明确功能边界,监测模块负责参数采集与预处理,报警模块专注异常信号识别与推送,控制模块承担执行指令的生成与下发,各模块既独立运行又通过数据共享形成闭环。

1.3 关键技术应用

关键技术应用需聚焦精准感知与高效协同。传感技术选型应匹配监测场景,温度监测宜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类型,压力监测则需考虑管道介质特性。安装位置需避开管道弯头、阀门等易产生湍流的区域,确保数据真实性。数据传输方案需平衡稳定性与经济性,短距离可采用有线连接保障信号连续,远距离或复杂区域可结合无线传输灵活部署,同时通过加密处理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被干扰或篡改。控制算法需兼顾精准性与能耗优化,在满足温度、压力等参数要求的前提下,自动优化设备运行状态,避免能源浪费。

二、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施工要点

2.1 施工前期准备

施工前期准备需以技术适配与条件就绪为核心。技术资料需完成深度核验,重点核对传感器安装位置与管道走向的匹配性,确认传输线路敷设路径与建筑结构的兼容性,避免因图纸与现场偏差导致后期返工。设备与材料需专项检验,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等精密设备需检查外观完整性及接口适配性,传输线缆需测试绝缘性能与抗干扰能力,确保符合系统运行要求。现场条件需提前优化,清理管道周边障碍物,根据设备特性调整施工环境,同时规划临时线缆敷设通道,防止交叉施工造成线路损坏。

2.2 核心施工环节

核心施工需聚焦精准安装与可靠连接。传感器安装需严格遵循定位标准,避开管道振动剧烈或温度突变的区域,固定支架需牢固且具备缓冲功能,防止管道晃动影响监测精度。安装完成后需标记位置编号,便于后期调试与维护。线路敷设需区分信号类型,强电与弱电线路保持安全间距,信号线缆需全程做好屏蔽处理,接头处采用防水绝缘工艺,避免外界干扰导致数据传输失真。控制设备安装需兼顾功能性与安全性,控制箱需固定在干燥通风处,与管道保持合理距离以防冷凝水侵蚀,接线时需按色标区分正负极与信号线,确保回路连接准确无误。

2.3 施工后期工作

竣工前阶段的施工应该以成品保护和验收准备为中心,验收前应清洁施工现场,把施工垃圾及其他残余的物品清理干净,把暴露出的线缆接口加以遮挡,避免其受到尘埃水汽的影响,形成完整的资料汇总,并把资料和图像进行整合和保存,其中包括传感器的位置分布图、线缆走向、系统的相关参数及线缆测试结果,留给调试组后提供的参考资料。

三、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质量控制要点

3.1 施工前质量控制

建设阶段的质量控制应实施前排控制造价的质量把控。质量技术交底的质量控制,在施工之前,应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重点检查传感器安装的位置与水流管道特性的适应能力、传感器传输线的走向线路是否合理,传输线路的走向路径是否能贴合建筑结构特点,控制造价逻辑的合理性等,防止设计中的质量缺陷带到后期的功能应用中。设备材料的质量控制与检查,应对施工使用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双认证,选择一些关键的重要环节如传感器、采集设备、采集接口设备等,通过审核设备出厂合格证以及设备性能试验报告,对线缆中的绝缘层、屏蔽层要进行随机抽样,检查线缆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等是否满足质量标准;对于一些精密的小型的电子零部件,需要对其做通电检验,确认其无任何功能性故障才能投入市场中使用。

3.2 施工中质量控制

现场施工的控制过程要从过程检查、动态纠偏的角度保证施工的质量。过程质量巡检要从关键工序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检查要求,譬如,传感器的安装要检查传感器与管道的垂直度、支架的固定度,以免安装不垂直而影响监测结果。线缆敷设要检查其弯曲度是否符合要求、接头是否满足绝缘防水,以免影响信号。隐蔽工程验收要进行复核,管线预埋、内部线路等隐蔽工程验收要封闭前,先完成外观检查和功能检测,并留存影像资料,报技术负责人与监理工程师共同确认。

3.3 施工后质量控制

工务竣工后的验收检查要加强竣工后功能测试和维护,使检验养护成为巩固施工成果的长效手段。必须从系统调试入手展开,首先在设备单项功能进行检验,进而展开子设备系统调试,最后展开综合系统调试,并检验各项功能是否达到设计指标。必须要建立健全多元的工程验收评价体系,不仅对监测数据精确性、控制指令工作速率进行考核,还要对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进行考核,对验收数据、竣工资料是否齐备进行检查和考核。应该提前做好保修、维护的约定,在保修、维护项目、期限等技术指标上可分类分设备约定。除特殊设备和器件外,应对传感器、控制器等易损器件、元件的定期维护、调整制定制度或方案,并将简单的设备及系统的操作、维护经验等应与设备使用、管理者分享,进行示范或操作。

智能建筑暖通工程管道监控系统构建,需以科学设计为基础,规范施工为支撑,全面质量控制为保障。三者协同发力,能实现对管道的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这不仅保障了暖通系统稳定运行,提升建筑环境舒适度,还助力节能降耗。未来需持续优化,让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智能建筑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3,49(06):27-29.

[2]翟师圣.建筑暖通工程中常见问题及技术改善措施[J].居业,2024,(0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