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毛盟盟

身份证号码:370322198412253114

一、引言

传统焊接工艺参数选择依赖经验(误差超 15% ),存在参数匹配失衡(如电流与电压不匹配)、未结合母材特性(如高强钢用普通参数)等问题,导致焊缝质量波动大(不合格率 ≥8% ):一是力学性能不足(抗拉强度低于母材 80% 、冲击韧性≤27J),易引发焊接结构断裂;二是成形缺陷多(余高超标、未焊透、气孔率超 5% ),降低焊缝密封性与耐久性;三是稳定性差(同批次焊缝质量偏差超 10% ),难以适配高端装备(如压力容器、工程机械)对焊缝质量的严苛要求(合格率 299.5% )。

二、焊接工艺参数与焊缝质量的关联现状及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参数调控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参数匹配粗放,未建立 “电流 - 电压 - 速度” 协同关系(如电流过高而电压不足,导致飞溅量大),焊缝成形合格率 <90% ;二是影响机制不清,对多参数交互作用(如保护气体与电流共同影响气孔)研究不足,单一参数优化难以兼顾多质量指标(如提升熔深同时导致余高超标);三是适配性弱,同一套参数用于不同厚度母材(如 6mm 与 12mm 钢板),焊缝质量偏差超 15% ,未实现 “母材 - 参数” 精准匹配。

2.2 核心研究目标

研究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明确影响规律,建立关键参数与焊缝质量(熔深、抗拉强度、气孔率)的定量关系,参数调整对质量指标的影响量化误差 ≤5% ;二是优化参数区间,确定不同母材(低碳钢、高强钢、铝合金)的最优参数组合,焊缝力学性能达标率 ≥98% 、成形缺陷率 leq2% ;三是提升稳定性,同批次焊缝质量偏差 leq5% ,不同操作人员调控一致性 295% 。

三、关键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质量的影响机制

3.1 焊接电流的影响

决定熔合与力学性能:一是对熔深与熔宽的影响,电流增大(如从 180A 增至220A),电弧热输入增加,熔深加深(增幅 15%-20% )、熔宽扩大(增幅 10%-15% );但电流过高(超母材适配阈值,如低碳钢 >250A ),易导致烧穿(薄板)或晶粒粗大(厚板),抗拉强度下降 10%-15% ;二是对缺陷的影响,电流过低(如低碳钢 <160A) ),热输入不足,易出现未焊透(缺陷率超 15% )、夹渣(率超 8% );电流波动( Γ(±10A) 会导致熔深不均(偏差超 20% ),影响焊缝一致性;三是适配原则,根据母材厚度确定基准电流(如 6mm 低碳钢 180-200A、 12mm 低碳钢 220-240A),结合焊接位置(平焊取上限、立焊取下限)微调。

3.2 焊接电压的影响

调控电弧形态与成形质量:一是对电弧与成形的影响,电压增大(如从 22V 增至26V),电弧变长,熔宽扩大(增幅 20%-25% )、余高降低(降幅 15%-20% );电压过低(如 <20V ),电弧集中,熔宽窄、余高过高(超 3mm ),易产生应力集中;二是对飞溅与气孔的影响,电压与电流不匹配(如电流 200A 时电压 <21v 或 >27V; ),飞溅量增加 30%40% ;电压过高(超 28V),电弧不稳定,空气易侵入熔池,气孔率超 8% ;三是匹配规律,电压与电流呈线性关联(如低碳钢 MAG 焊,电流每增 10A,电压增 0.5-1V),确保电弧稳定(飞溅率 ≤5% )。

3.3 焊接速度的影响

平衡效率与质量:一是对热输入与成形的影响,速度加快(如从 20cm/min 增至30cm/min ),单位长度热输入减少,熔深减浅(降幅 15%-20% )、熔宽变窄(降幅10%-15% );速度过快(超 35cm/min ),熔池冷却过快,易出现未熔合(缺陷率超 12% )、裂纹(尤其高强钢);二是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速度过慢( <15cm/min) ),热输入过大,焊缝晶粒粗大,冲击韧性下降 20%-30% (如低碳钢冲击韧性从 40J 降至 30J 以下);三是优化区间,根据母材厚度与接头形式确定速度(如 6mm 低碳钢对接焊20-25cm/min,角接焊 25-30cm/min) ),确保熔合良好且力学性能达标。

四、焊接工艺参数优化与质量控制方法

4.1 参数优化方法

实现精准调控:一是单因素优化法,固定其他参数(如电压、速度),调整目标参数(如电流),测试焊缝质量(熔深、强度),确定单参数最优区间(误差 leq5% );二是多因素正交试验,采用正交表(如 L9 (34 ))设计试验方案,分析电流、电压、速度、气体的交互作用,通过极差 / 方差分析确定最优组合(如低碳钢 MAG 焊最优参数:电流 200A、电压 24V、速度 22cm/min 、气体 18L/min) ,焊缝合格率提升至 98% 以上;三是智能优化算法,基于机器学习(如 BP 神经网络)建立参数 - 质量预测模型(预测误差 ≤3% ),结合遗传算法寻优,兼顾多目标(如 “高强度 - 低缺陷 - 高效率”),优化效率比正交试验提升 40%-50% 。

4.2 质量检测与反馈控制

保障参数落地:一是实时监测,采用焊接过程监测系统(如电弧电压 / 电流传感器、高速摄像),实时采集参数数据(采样频率≥1kHz),超限时预警(响应时间≤1s);二是质量检测,焊后开展外观检测(余高 0-3mm 、咬边深度 ≤0.5mm )、无损检测(UT/RT检测内部缺陷,合格率 298% )、力学性能试验(抗拉强度≥母材 90% 、冲击韧性≥27J);三是闭环调整,根据检测结果反向修正参数(如发现未焊透,适当增大电流或降低速度),形成 “参数 - 质量” 反馈闭环,同批次质量偏差控制在 5% 以内。

五、结论

焊接工艺参数通过热输入、电弧形态、熔池行为影响焊缝质量,核心在于 “电流 -电压 - 速度 - 气体” 协同匹配,单一参数优化无法兼顾多质量指标。当前需进一步突破多材料(如异种钢)参数适配、极端工况(高温 / 低温)参数调控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参数优化与数字孪生(构建焊接过程虚拟模型)、AI(实时参数自调整)深度融合,开发智能焊接系统(参数调整响应时间 ≤0.5s) ,完善焊缝质量在线监测标准,为高端装备焊接结构安全可靠提供支撑,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庆 志 . 焊 接 工 艺 参 数 优 化 对 焊 缝 质 量 的 影 响 研 究 [J]. 模 具 制造,2025,25(6):168-170. DOI:10.13596/j.cnki.44-1542/th.2025.06.055.

[2] 王德军.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质量的影响研究[J]. 时代汽车,2025(2):154-156. DOI:10.3969/j.issn.1672-9668.2025.02.051.

[3] 阚野,董可意. 电气焊接技术参数对焊缝质量与强度的影响研究[C]//建筑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