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参与和支持的策略研究

作者

苏进春

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  215515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参与和支持的重要性

(一)情感支持与安全感的建立

家庭是孩子情感的港湾。家庭能够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接纳。例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的鼓励和安慰能够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理解失败是必然经历的过程,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家庭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可以让孩子放心地表达自己。例如,按时的家庭晚餐时间,不仅能保证孩子的饮食健康,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塑造

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例如,家庭中强调尊老爱幼,孩子会学会尊重长辈、关爱弱小,家庭经常组织公益活动,孩子会从小培养出乐于助人和关爱社会的价值观。

“少成若天性,可惯成自然”,家庭是孩子学习行为规范的起点。家长通过日常的教导和示范,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和礼仪。例如,家长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排队等候,孩子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

(三)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形成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家长对知识的热爱和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例如,家长经常阅读书籍、讨论知识话题,孩子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家庭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更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

家庭活动能够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活动,能够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参观自然博物馆时,孩子可以了解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这种直观的学习体验比单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参与和支持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夫妻关系和谐,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安全感,从而更愿意在家庭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 创造积极的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要温暖、包容,避免过度压抑或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如一起做饭、户外运动、看电影等)来增进亲子关系。保持家庭的规律作息,如固定的亲子交流时间和睡前故事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秩序感和稳定性。

(二)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1. 学会倾听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家庭成员要耐心倾听,不打断、不评判。例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以先让孩子倾诉,然后用简单的话语回应:“听起来你很生气/ 难过,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通过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被批评或忽视。

2. 引导表达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如通过绘画、写日记或语言表达等方式。例如,当孩子生气时,可以引导他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情绪,或者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帮助孩子理解情绪的多样性,让孩子知道情绪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

(三)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成员要向孩子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乐观向上等。例如,通过讲述身边的小故事或新闻事件,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引导孩子关注成长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可以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2. 鼓励孩子面对挫折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出手相助,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家长可以引导他先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通过分享自己的挫折经历,让孩子明白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四)保持与学校的密切合作

1. 主动与老师沟通

定期与孩子的班主任或心理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家长会,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配合学校的要求,如参与每日倾听10 分钟等。

2. 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与老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例如,孩子在学校表现出焦虑情绪,家长和老师可以一起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如调整学习任务、增加体育活动等。尊重老师的建议,同时也可以向老师反馈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努力。

(五)树立孩子的榜样对象

1. 展示积极的情绪榜样

家庭成员要管理好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焦虑、愤怒或沮丧。例如,当遇到工作压力时,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积极的应对方式:“今天工作有点忙,但我可以先调整一下,再去做。”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孩子传递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运动或倾诉等。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展示诚实、友善、乐观等品质。例如,当孩子看到家长主动帮助他人时,会更容易学会这些行为。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参与和支持的三点建议

建议 1.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家长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或线上课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例如,阅读《儿童心理学》等书籍,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巧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孩子。

建议 2. 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亲子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家长可以主动报名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志愿者,帮助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建议 3 :热心参与社会心理健康公益。心理健康公益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家长能够接触到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比如,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公益培训,家长可以学习到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等技巧。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家庭参与和支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保持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树立孩子的榜样对象以及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可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