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质量工程中检验检测方法优化研究

作者

张禾

身份证号码:370303199010177214

一、引言

传统质量工程检验检测依赖人工操作(检测效率 <10 件 / 小时)、离线分析(结果反馈延迟超 24 小时)、单一技术(如仅目视检测),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精度不足,人工主观误差(超 5% )、设备分辨率低(测量误差 >1% )导致不合格品漏检率 28% ;二是效率低下,批量检测周期长(超 72 小时),无法适配生产线 “实时质控” 需求(节拍≤1 分钟 / 件);三是成本高企,耗材消耗量大(单样品成本超 10 元)、人工运维成本占比超 40% ,且破坏性检测(如拉伸试验)导致样品浪费(损耗率 25% )。

随着 “质量强国” 战略推进,质量工程对检验检测的要求显著提升(检测精度≤0.1% 、实时性≤10 分钟、成本降低 20%-30% )。研究检验检测方法优化路径,对降低产品不良率(目标 ≤0.5% )、提升质量管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质量工程与检测技术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质量工程检验检测现存问题与优化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检测过程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样本处理粗放,取样代表性不足(如随机抽样误差超 10% )、前处理耗时(如化学检测前处理超 2 小时),导致检测结果偏差大(误差超 8% );二是技术适配性差,传统检测技术(如卡尺测量)对微小缺陷( <0.01mm )识别率 <60% ,复杂产品(如多组件集成件)需多设备分步检测(检测环节超 5 个),效率低;三是数据利用不足,检测数据仅用于合格判定(利用率 <30% ),缺乏趋势分析与预警(质量异常发现滞后超 48 小时),无法指导生产改进。

2.2 核心优化目标

方法优化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精度提升,检测误差 ≤0.1% ,缺陷识别准确率299.5% ,漏检率 ≤0.5% ;二是效率优化,单样品检测时间缩短 50%-60% ,批量检测周期≤24 小时,实时检测响应≤10 分钟;三是成本控制,耗材消耗降低 30%-40% ,人工成本减少 25%-35% ,非破坏性检测占比 ≥80% 。

三、质量工程检验检测方法优化核心方向

3.1 样本处理与取样方法优化

提升检测代表性:一是取样方案优化,采用分层抽样(按生产批次、工位分层)替代随机抽样,样本量根据统计公差(如置信度 95% 、允许误差 1% )计算,代表性提升 30%40% ;对连续生产产品(如卷材),采用在线连续取样(采样频率≥1 次 / 小时),避免批次偏差;二是前处理高效化,采用自动化前处理设备(如自动消解仪、固相萃取仪),处理时间缩短 60%-70% ;简化流程(如合并萃取与净化步骤),减少人为操作误差(误差降低 20%-30% );三是样本复用,对非破坏性检测样本(如尺寸测量),标记后留存用于复检或校准(复用率 ≥80% );破坏性检测采用微量取样(样品量减少 50%-60%) ),降低损耗。

3.2 检测技术与设备优化

提升检测精度与效率:一是高精度技术应用,尺寸检测采用激光测径仪(精度≤0.001mm )、三坐标测量机(误差 ≤0.005mm )替代卡尺,缺陷检测采用机器视觉(识别率 299% )、超声探伤(检出缺陷最小尺寸 ≤0.1mm )替代目视;二是快速检测技术推Γ* ,化学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时间≤1 分钟)、免疫层析(≤5 分钟)替代传统色谱( >30 分钟);物理性能检测采用在线传感器(如实时扭矩监测、压力传感),实现生产过程同步检测(响应时间≤1 秒);三是设备集成与自动化,多参数检测设备(如一体化材料试验机,可同时测强度、硬度)替代单一功能设备,检测环节减少 40%-50% ;

部署自动化检测线(如机器人上下料 + 检测设备联动),无人化操作率 280% ,效率提升 2-3 倍。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优化

挖掘数据价值:一是数据精准化,采用数字滤波(如卡尔曼滤波,噪声抑制率 285% )、异常值剔除(如 3σ 准则)处理原始数据,误差降低 15%-20% ;通过数据校准(如定期用标准件校准设备),确保数据一致性(偏差 ≤0.5% );二是智能分析应用,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 SVM、LSTM)分析检测数据,识别质量趋势(如缺陷率上升预警),预警准确率 ≥90% ;建立质量预测模型(如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批次合格率),指导生产参数调整;三是数据联动,将检测数据接入质量管控平台(如 MES 系统),实时共享至生产、研发部门,不合格品信息(如缺陷类型、工位)10 分钟内推送至责任环节,整改响应时间≤1 小时。

四、质量工程检验检测方法优化实施要点

4.1 前期评估与方案设计

确保技术适配:一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类型(如机械零件、电子元件)、检测项目(尺寸、性能、缺陷)确定优化重点(如微小缺陷检测优先选机器视觉);二是技术验证,搭建试验平台测试优化方法(如对比新旧方法的精度、效率),验证达标后小范围试点(试点规模 ≤10% 产能);三是成本测算,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含设备投入、耗材、人工)评估优化方案,确保投资回收期≤2 年。

4.2 设备选型与系统集成

保障落地效果:一是设备选型,优先选用高精度(误差 ≤0.1% )、高稳定性(MTBF≥1万小时)设备,支持数据接口(如 RS485、EtherNet)便于集成;二是系统对接,将检测设备与质量管控平台、生产线 PLC 联动,实现 “检测 - 判定 - 反馈 - 整改” 闭环(数据交互延迟≤100ms);三是校准与维护,制定设备校准计划(如每日班前校准、每月专业校准),校准误差 ≤0.05% ;定期维护设备(如清洁镜头、更换耗材),故障率控制在≤1%/ 月。

五、结论

质量工程检验检测方法优化需通过样本处理、技术升级、数据利用、流程管理协同发力,解决传统方法精度低、效率差、成本高的问题,核心在于 “技术适配 - 数据驱动 - 闭环优化”。当前需进一步突破微小缺陷高精度检测、复杂产品快速检测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检验检测与数字孪生(构建产品虚拟检测模型)、AI(如自监督学习提升小样本检测精度)深度融合,完善行业标准(如检测方法精度规范、数据共享标准),开发专用检测设备(如多参数集成在线检测仪),为质量工程 “精准质控、高效管控” 提供支撑,助力 “质量强国” 战略落地。

参考文献

[1] 周叶丹. 电力工程项目检验检测质量管理评价与改进研究[D].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2023.

[2] 吴小燕,贺远建,岳跃振. 造纸过程中纤维强度检验方法优化研究[C]//2025 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3] 刘淼. 智能人工味觉分析方法在几种食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