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难点与应对措施
周跃
320882199405235419 南京建淳造价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聚焦 EPC 总承包模式 “设计 - 采购 - 施工” 一体化特点,梳理工程造价在前期设计、中期采购、后期施工阶段的核心控制难点,剖析难点背后的责任划分、信息传递与管理机制问题,探索适配 EPC 模式的造价控制优化措施。研究旨在构建 “全阶段覆盖、多主体协同” 的造价管控框架,助力降低 EPC 项目成本风险,提升项目投资效益,适配工程总承包模式高质量发展目标,为 EPC 项目造价管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EPC 总承包模式;工程造价控制;造价难点;设计阶段管控
引言
EPC 总承包模式凭借集成化、专业化优势,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主流模式之一。但该模式下 “总价包干、责任一体” 的特性,使工程造价控制面临更高挑战。传统造价控制多聚焦施工阶段,难以适配 EPC 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深度融合的需求,易出现前期设计漏项导致后期成本超支、采购与施工衔接不畅引发费用增加等问题。当前部分 EPC 项目存在造价管控机制不健全、各阶段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造价控制效能。本文从 EPC 模式特点出发,梳理造价控制难点与应对措施,为提升项目造价管控水平提供参考。
一、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难点
1.1 前期设计阶段造价估算精度不足与设计优化滞后难点
前期设计阶段造价估算精度不足,易导致后续成本超支。设计单位多侧重技术方案,对造价数据收集不全面,仅依据类似项目经验估算,未充分考虑项目地域差异、材料特性等因素。同时,设计优化滞后,往往在施工阶段才发现设计方案存在成本优化空间,此时调整设计需额外投入费用,且可能延误工期,进一步增加造价控制难度,无法实现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源头管控。
1.2 中期采购阶段市场价格波动与供应商协同管控难点
中期采购阶段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建材、设备价格随供需关系、政策调整变化,若采购计划未预留价格波动空间,易导致采购成本超出预算。同时,供应商协同管控难度大,部分供应商未按约定时间供货或产品质量不达标,需重新采购或更换供应商,不仅增加采购成本,还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加剧造价控制压力。
1.3 后期施工阶段变更签证管控与工期成本协同难点
后期施工阶段变更签证管控难度大,现场施工条件变化、业主需求调整等均可能引发变更,若变更审批不及时,易导致施工混乱。部分变更签证未明确费用承担方,易引发纠纷。同时,工期与成本协同困难,为追赶工期增加人力、机械投入会导致成本上升,而过度控制成本又可能延长工期,形成工期与成本的矛盾,影响造价控制效果。
二、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难点的成因分析
2.1 设计与造价协同机制缺失导致前期估算偏差成因
设计与造价协同机制缺失,是前期估算偏差的主要原因。设计部门与造价部门缺乏常态化沟通,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时未及时与造价人员对接,未充分了解造价估算要求;造价人员也未深度参与设计过程,仅在设计方案完成后进行估算,无法及时发现设计中不合理的成本隐患。两者信息脱节,导致估算结果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难以指导后续造价控制。
2.2 采购信息与施工需求脱节及市场风险预判不足成因
采购信息与施工需求脱节,易导致采购计划不合理。采购部门未实时掌握施工进度与材料需求变化,采购的材料、设备可能与现场施工需求不匹配,出现材料积压或短缺。同时,市场风险预判不足,采购部门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对价格波动趋势判断不准确,无法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导致采购成本受市场波动影响显著,增加造价控制难度。
2.3 变更签证审批流程不规范与责任划分模糊成因
变更签证审批流程不规范,导致变更管理混乱。部分 EPC 项目未明确变更签证的申请、审核、批准流程,或审批环节过多、效率低下,延误变更执行时机。同时,变更责任划分模糊,未在合同中清晰界定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在变更中的责任与费用承担方式,出现变更时各方相互推诿,无法及时确定费用归属,影响造价控制的有序推进。例如,在某工业厂房建设项目中,由于变更签证流程不规范,导致多次变更申请被延误审批,影响了施工进度。同时,由于合同中未明确变更责任划分,各方在变更费用承担上产生争议,最终通过仲裁解决,增加了项目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三、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难点的应对优化措施
3.1 构建设计 - 造价同步协同的前期估算与优化机制措施
构建设计 - 造价同步协同机制,需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在设计初期,造价人员即参与方案讨论,向设计人员提供造价指标与成本优化建议;设计过程中,双方定期沟通,造价人员实时核算设计方案成本,及时反馈超支风险。同时,建立设计优化激励机制,鼓励设计人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方案,降低成本,通过同步协同提升前期估算精度,实现造价源头管控。例如,在某住宅小区项目中,设计团队与造价团队从项目规划阶段就开始紧密合作,通过定期的联合会议和实时的成本核算,成功优化了多个设计方案,降低了项目总成本约 10%。
3.2 完善采购 - 施工信息互通与市场风险动态管控措施
完善采购 - 施工信息互通机制,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实时获取施工进度、材料需求数据,动态调整采购计划;施工部门也能及时了解采购进度,合理安排施工。同时,建立市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采购部门定期监测建材、设备价格走势,分析市场影响因素,制定价格波动应对预案,如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价格,降低市场波动对采购成本的影响。例如,在某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中,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采购部门能够及时调整采购计划,避免了材料积压和短缺问题。同时,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了部分材料价格,有效应对了市场价格波动,节约了采购成本约 15%。
3.3 规范变更签证流程与明确权责划分的管控措施
规范变更签证流程,需制定清晰的管理办法。明确变更签证的申请条件、提交材料、审批权限与时限,简化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在合同中明确变更责任划分,清晰界定各方在变更中的职责与费用承担方式,避免纠纷。建立变更签证台账,详细记录变更原因、内容、费用等信息,实现变更过程的可追溯,确保造价控制有序进行。例如,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通过制定详细的变更签证管理办法,明确了各方责任,规范了审批流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变更签证均按流程办理,变更费用明确,未发生任何争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本文围绕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展开研究,梳理了设计、采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难点,剖析了协同机制缺失、信息脱节、流程不规范等成因,提出了设计 - 造价协同、采购 - 施工信息互通、变更签证规范管控的优化措施。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全阶段协同、完善机制、明确权责,才能有效解决 EPC 模式下的造价控制难题。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数字化技术提升造价管控的精准性与效率。本文成果可为 EPC 项目造价管理提供参考,助力工程总承包模式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孝辉.EPC总承包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要点探究[J].低碳世界,2025,15(08):169-171.
[2]陈云.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难点与突破[N].中华建筑报,2025-08-05(010).
[3]陈小丽.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散装水泥,2025,(03):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