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刘锐
身份证号码:370321198811236050
一、引言
电力系统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环节,需维持电压(偏差 ≤±5% )、频率( 50±0.2Hz )稳定。随着新能源(风电、光伏)并网比例提升(占比超 30% )、负荷类型多元化(如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惯性降低、扰动源增多,易出现功角失稳(如发电机转子失步)、电压崩溃(如负荷骤增导致电压骤降)等问题,平均停电时间延长至 1-2 小时。
在 “双碳” 目标下,电力系统向高比例新能源、高电力电子化转型,稳定性控制难度加剧。研究稳定性分析方法与控制策略,对降低系统故障发生率(目标≤0.1 次 / 年・百兆瓦)、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类型与影响因素
2.1 核心稳定性类型
系统稳定性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功角稳定,指发电机转子间相对功角的稳定,功角偏移超 180∘ 会导致失步,占系统稳定故障的 40%-50% ;二是电压稳定,指节点电压维持在允许范围的能力,电压低于额定值 85% 且无法恢复时引发崩溃,多发生在重负荷区域;三是频率稳定,指系统频率抵御扰动的能力,频率低于 49.5Hz 或高于 50.5Hz 需紧急控制,频率崩溃会导致全网停电。
2.2 关键影响因素
影响稳定性的核心因素包括:一是电源特性,新能源发电(风电、光伏)出力波动大( ±20%/ 分钟)、惯量低,降低系统抗扰动能力;传统发电机励磁系统故障(如励磁电压异常)会破坏功角稳定;二是负荷特性,冲击负荷(如电弧炉)导致功率骤变 (±10% 额定功率),易引发电压波动;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率超 30% )会加剧频率波动;三是网络结构,输电线路过载(电流超额定值 120% )、变压器故障会导致功率传输受阻,引发局部稳定问题;四是调控能力,继电保护动作延迟( ζ>0.1sζ) )、控制策略滞后会扩大故障影响。
三、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分析方法
3.1 时域仿真分析
适用于动态过程模拟:基于电力系统元件数学模型(发电机、负荷、线路),在MATLAB/Simulink、PSASP 等软件中构建系统模型,模拟扰动(如短路故障、负荷骤增)后的动态响应(功角、电压、频率变化曲线);仿真时间步长设为 0.01-0.05s,分析扰动后系统是否恢复稳定(如功角振荡衰减、电压回升至额定值 90% 以上);可量化稳定裕度(如功角稳定裕度 ≥15∘. ),为控制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3.2 频域分析方法
聚焦系统动态特性:通过小信号稳定性分析,将系统线性化,计算特征值(实部 < 0 表示稳定)与阻尼比 (≥0.15 为合格),识别弱阻尼模态(易引发振荡);采用 Bode图、奈奎斯特图分析系统频率响应,评估励磁系统、调速系统对稳定性的影响;频域分析适用于小扰动(如负荷小幅波动)下的稳定性评估,计算效率比时域仿真高 30%-50% 。
3.3 暂态稳定评估
应对大扰动场景:采用暂态能量函数法,计算扰动前后系统暂态能量,能量差 < 临界值时系统稳定;或通过轨迹分析法,判断扰动后功角、电压轨迹是否收敛;暂态稳定评估需考虑极端场景(如三相短路、发电机跳闸),评估时间≤1s,为紧急控制提供快
速决策支持。
四、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控制策略
4.1 功角稳定控制
预防发电机失步:一是励磁控制优化,采用 PSS(电力系统稳定器)抑制低频振荡(
,提升阻尼比至 0.2 以上;紧急情况下投入强励磁(励磁电压提升至额定值 2 倍),缩短功角振荡衰减时间(从 5s 降至 2s 以内);二是快速切机与减载,故障时切除部分发电机(切除量 ≤10% 额定容量)或削减负荷(削减量 55% ),平衡功率供需,防止功角失步;三是串联补偿控制,在输电线路加装可控串联补偿装置(TCSC),调节线路阻抗(变化范围 ±30% ),提升功率传输能力,增加功角稳定裕度。
4.2 电压稳定控制
维持节点电压稳定:一是无功功率调控,在重负荷节点配置 SVG(静止无功发生器)、SVC(静止无功补偿器),动态补偿无功(响应时间≤0.05s),电压低于额定值90% 时快速增发无功;二是负荷控制,采用需求响应技术,电压异常时削减非重要负荷(如景观照明、部分工业负荷),削减量 ≤15% ,缓解电压下降;三是变压器调压,通过有载调压变压器(OLTC)调整分接头(调压范围 ±10%) ,在电压波动 ±5% 时实时调压,维持节点电压稳定。
4.3 频率稳定控制
保障系统频率合格:一是一次调频,发电机调速系统在频率偏差 >0.1Hz 时自动调整出力(响应时间≤0.5s),调频容量 2% 额定功率,抑制频率快速变化;二是二次调频,AGC(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在频率偏差 >0.2Hz 时,协调各电厂增发或减发功率(调整精度 ±0.02Hz) ,使频率恢复至 50±0.1Hz ;三是紧急控制,频率低于 49Hz 时启动低频减载(分 3-5 轮,每轮减载 2%-3%) ),频率高于 51Hz 时切除部分电源,防止频率崩溃。
五、结论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需结合时域仿真、频域分析,精准识别稳定风险;控制策略需针对功角、电压、频率稳定,通过励磁优化、无功补偿、调频控制协同发力。当前需进一步突破新能源高比例并网下的稳定控制技术,提升系统抗波动能力。
未来,需推动稳定性控制与智能化融合,如利用 AI 算法预测扰动、数字孪生模拟系统动态;完善新能源并网控制标准(如惯量支撑要求);加强区域间协同控制(如跨省调频),推动电力系统向 “高稳定、高弹性” 方向发展,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与 “双碳” 目标达成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锋. 电气工程中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C]//建筑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4:1-4.
[2] 夏爱标. 基于同步相量测量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12):285-287. DOI:10.16525/j.cnki.14-1362/n.2024.12.091.
[3] 郭士明, 高希军.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J]. 数字化用户,2025(17):154-156. DOI:10.3969/j.issn.1009-0843.2025.1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