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柳姚芳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5

引言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形式较为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审美需求、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日益丰富,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以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关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1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1.1 价值目标的契合

美育强调以审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塑造。二者共同追求学生理想人格的建构,都旨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美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土壤,思想政治教育则为美育指明价值方向。

1.2 实施途径的互补

思想政治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展开,而美育更多依托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和文化实践实现。将二者结合,可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灌输”转向“情境体验”,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

1.3 教育效果的提升

审美体验能够唤起情感认同,进而内化为价值信念。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育元素,不仅能够突破学生“听不进、记不牢”的困境,还能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的统一,从而增强育人实效。

2 美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教育理念更新滞后

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的价值。美育在塑造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与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但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对其育人功能认识不足,未能将美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导致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也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整体提升。

2.2 课程体系融合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为独立设置,与美育课程缺乏系统性的融合,艺术教育在育人功能上未能充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缺乏跨学科的联动机制,导致美育资源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讲授,艺术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目标、评价体系缺乏协调,学生难以在美育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限制了课程整合育人的整体效果。

2.3 师资力量与资源配置有限

高校在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面临教师素质与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部分思政教师艺术素养有限,难以将美育元素融入课堂;而美育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解不够,缺少跨学科协作意识。同时,学校在硬件设施、艺术实践场所、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存在局限,无法为课程融合和实践活动提供充足保障。这种师资与资源的“双短板”制约了教育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如图 1

图1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示意图

2.4 学生参与度和主体性不足

在 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未充分发挥,课堂参与热情不高,对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性。美育活动尽管能够提供情感体验和实践机会,但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缺少创造性表达和深度体验。同时,教育活动多以教师主导为主,缺少个性化和自主化设计,导致学生难以在参与中内化价值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育人成效和长远影响。

3 美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

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在美育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讲授,而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审美体验。这种方式能够突破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让学生在欣赏、参与和创造中感受思想内涵,从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力,如图 2

图2 高校开展艺术课堂

3.2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

美育强调以美化人,重在真善美的统一,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观念的培养高度契合。二者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同时,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思考中,学生能够体会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从而促进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养成。

3.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不仅注重感官层面的审美能力培养,更强调情感陶冶与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吸收美育元素后,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艺术与思想交融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理论认知,还能在审美体验中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

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如图3。

图3 美育培养—学生作品

3.4 构建育人合力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推动课程思政与美育课程的联动发展,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学校、教师、社会多方协同参与,有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4 美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4.1 融合课程体系,推动协同育人

在课程设计上,应打破思想政治课程与美育课程的边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教育相结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红色艺术作品赏析,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

4.2 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

课堂教学应突破单一讲授模式,增加艺术元素和互动环节。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赏析、艺术展览参观、情境模拟等方式,营造沉浸式教学氛围。通过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真实体验,在感性认知中深化理性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4.3 拓展实践活动,增强体验育人效果

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艺术展演、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美、创造美。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爱国主义题材话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4.4 打造美育环境,构建育人生态

美育不仅体现在课程和活动中,还应体现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高校可通过建设文化长廊、艺术展厅、主题雕塑等空间载体,形成浸润式美育氛围。良好的审美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养

师资力量是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保障。高校应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艺术类教师跨界合作,鼓励互相学习与联合授课。同时,应通过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艺术修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落地,如图4。

图4 教师培训研讨

4.6 借助数字技术,拓展美育传播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结合提供了新平台。高校可利用网络课程、虚拟现实、互动展演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传播。例如,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微课或 VR 课程,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历史场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结束语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同向而行,在方法上相互补充。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深刻认识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积极推动二者的融合创新。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师资建设以及数字化手段等方面入手,探索美育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丽 .“三全育人”理念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探究 [J]. 理论观察,2021(9):41-43.

[2] 游春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美育工作路径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2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