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

作者

邵午洲

身份证号码:130105198905102419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传统校园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化、智能化需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支撑。智慧校园管理系统能整合校园各类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本文聚焦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提升系统性能,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借鉴。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1.1 系统开发环境与实现过程

通过前台和后台的分工合作,后台使用可靠语言设计功能接口,前台主要作为用户的界面,满足在台式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上的使用需求。开发流程及软件实现过程分为分析需求、设计模型、功能实现、测试调优四步进行,根据校园内教务管理处、学生公寓处、保卫处、后勤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的业务需求,梳理出当前软件的功能点,设计界面原型图,对每个界面展开功能实现。然后每个工作人员根据分工,完善各自模块的功能。每个阶段的代码编写完毕后进行统一的集成测试代码,检测是否有冲突的错误,并且定期通过仿真校园各个方面的场景进行分析和测试。如果在测试的时候发现软件的功能有漏洞,比如在安排教学课表时候出现问题,根据软件的功能进行完善,优化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的使用和整个系统的流畅程度。

1.2 系统应用场景与部署

系统架构方面采用本地服务器+远程服务器存储、备份,重要数据在本地的校园服务器本地存贮,远程备份,在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的同时又能便于数据访问。系统应用覆盖的典型场景包括校园内部核心管理场景。教务管理场景,教师使用系统发布自己的授课内容,录入学生成绩;学生通过系统进行课程的选课、作业的提交;学生管理,学生进行自己的学籍信息查阅、奖惩信息的维护、助学金的申请的审核管理;校园安防场景,通过集成安全摄像头视频采集设备实现在当人的异常行为发生时进行自动异常报警;校园后域场景,实现学生报修申请、宿舍分配信息、能耗统计处理。

1.3 系统应用流程

在系统中操作实现必须具备角色、过程导向思维。按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开始,教师接收任务后在系统中编写课程大纲,在审核无误的情况下导入选课列表,学生进行选课,学生选课的课表生成后将结果回馈给教师;学期的中间阶段,教师在系统中进行考勤、作业下达,学生通过系统反馈作业上交,由系统统计反馈到教师;结束后,教师录入期末成绩,在系统中完成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计算,导出后在学生的学籍上加以体现。其他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也是如此,采用预先设置的步骤引导用户操作,关键环节设置校核功能,如申请宿舍调整需经辅导员和后勤处双方审核,保证业务管理过程的可控制、可追溯。

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评估

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模型划分的要求,效率收益指标层主要评价提升和改进的对象在有效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方面的贡献与体现,体验改进指标层主要评价提升和改进的对象在用户体验友好性和可感知方面的体验感、安全感,安全保障指标层主要评价提升和改进对象在网络信息传输安全和对信息的访问安全等方面;稳定性评价指标层主要评价提升和改进对象在不断积累的应用时间情况下的稳定性。

2.2 应用效果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通过对比系统应用前后的管理状态展开。效率层面,重点分析教学、后勤等模块的流程耗时变化,如课程选课从人工统计转为系统自动汇总后,整体周期是否缩短。人工操作环节如成绩录入、宿舍分配的人力投入是否减少。安全层面,追踪异常访问事件的处理效率,如系统对非授权用户查询学籍信息的拦截成功率,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完整度。稳定性层面,统计日常运行中的故障次数及恢复时间,尤其是开学选课、期

末成绩录入等高峰时段的系统承载能力。

2.3 用户反馈与评价

用户反馈通过分层调研收集,覆盖教师、学生、行政及后勤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群体重点关注教学模块的操作便捷性,如课程资源上传流程、成绩统计功能的易用性;学生群体聚焦选课体验、信息查询效率及界面友好度;行政人员评价系统对管理流程的简化效果,如审批环节的流转速度;后勤人员则反馈报修处理、设备管理等功能的实用性。

2.4 系统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系统应用的优势集中在三个方面: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自动化流程减少人工重复劳动,如学籍信息变更从多级人工传递转为线上审批,降低出错率。信息共享更顺畅,教学、学生、后勤等数据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实时同步。用户体验更便捷,统一平台整合各类功能,避免多系统切换的繁琐。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功能适配性有待优化,如老旧终端访问时存在界面卡顿,个性化需求满足不足,如特殊专业的排课规则难以完全适配通用模块;离线状态下功能受限,断网时部分数据查询与操作无法进行。这些不足为后续系统迭代提供了明确方向。

三、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优化建议

3.1 功能完善方向

功能完善需聚焦个性化适配与场景延伸。针对特殊专业排课需求,可开发自定义排课模板,支持添加专业特色规则,如实验课程的设备关联排课、跨专业合班课的时间协调功能。优化老旧终端适配性,简化低配置设备的界面加载元素,优先保障核心操作流畅性。新增离线模式功能,允许用户在断网时查看缓存的基础数据,联网后自动同步操作记录。

3.2 技术升级路径

技术升级以稳定性提升与智能赋能为核心。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数据处理任务分配到终端设备,减少服务器压力,缓解高峰时段的响应延迟问题。升级数据加密算法,强化传输与存储环节的安全防护,尤其是敏感信息的加密等级。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互体验,如开发智能客服模块,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解答用户操作疑问。在安防模块加入行为识别算法,提升异常事件预警的精准度。同时建立技术适配机制,定期检测系统与新硬件、新操作系统的兼容性,提前完成适配调试。

3.3 应用推广策略

推广需通过分层培训与场景示范逐步渗透。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设计培训方案:为教师开展教学模块实操培训,结合课程案例演示功能应用,为学生制作短视频教程,讲解选课、成绩查询等高频操作。为行政人员组织流程化培训,重点演示审批流转与数据统计功能。建立用户反馈闭环机制,通过系统内嵌入反馈入口,及时收集使用问题并公示优化进度,增强用户对系统迭代的参与感与认可感,提升整体应用积极性。

结语

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通过科学设计与应用,有效提升了校园管理效率。虽在应用中存在些许不足,但通过针对性优化可不断完善。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系统需持续迭代,更好适配校园需求。其设计与应用经验,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助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魏子洋,周清清,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安徽医药,2024,28(02):326-330.

[2]钮敏,马喆.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低剂量技术在儿童副鼻窦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7(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