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策略

作者

李衡

衡南县岐山联合学校岐山中学  421111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育则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这时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自然界的规律、物质的变化与转化,还包含着丰富的科学伦理和社会价值。这为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设计情境化教学活动是融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水的组成和净化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模式往往遵循中考考点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精简至探究水的组成及水的净化两个核心知识点,而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却鲜有涉及。这种教学策略可能导致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珍惜水资源,维护水环境的深远意义,从而限制了其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为此,我精心规划了这一教学环节:首先,在课前组织学生亲临现场,对其所在学校东侧水域的实际水质状况进行直接观察,继而通过广泛搜集并深入分析相关网络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水质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权威数据,全面探究水资源的基本属性、水污染现象及其有效的防治策略与实践方法。学生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时,不仅能够组织小组讨论,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探讨水资源的双重特性——既包括其看似丰富的表象,又揭示其实际面临的稀缺性挑战,从而有效培养他们从辩证的角度理解自然资源的复杂性,并进而强化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课程结束之后,我指导学生于周末开展了一项针对社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实地考察活动,并鼓励他们撰写一份篇幅约为五百字的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而激发出他们作为家乡小主人所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即热爱水资源、积极参与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行动的情感。构建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探索与理解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支持知识的深度内化及跨场景应用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高效达成。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融合教学的新方式

《2022 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不仅明确规定了学生需完成的基础实验——共计八项核心操作,而且还引入了十项跨学科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实践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调研、访谈、文献检索、团队研讨、创新设计、实际制作、成果展示与自我评估反思等。这些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整合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工程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在 2024 年的文献记录中,关于制作简易供氧器的主题仅有五篇相关论文被发表。这一发现揭示,即便在课程标准更新后的两年间,多数学校与教师已开始意识到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进一步强化与深化此类活动的实施仍显迫切。针对 2024 秋季学期,各版本的新版教材均整合了跨学科实践活动,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教材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因此,一线教师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基于此,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例,我探讨了以下尝试与实践策略。基于先前的教学阶段,学生们已建立起对氧气在多元应用场景中广泛用途的认知基础。例如,在涉及家庭健康护理、应对火灾等紧急情况、水下操作以及医疗紧急救援等多样的风险环境中,学生已深刻认识到氧气应用的重要性与广泛性。在家庭作业设计环节,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两种常见的氧气生成设备——便携式制氧机与氧烛,旨在通过实践学习增强其对不同制氧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因此,在本次课程安排中,我组织学生划分为五个小组,每组指派一名成员负责展示其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同学深入探讨并分析课文中所设的思考环节,以此促进知识的共享与思维的碰撞。基于对两种类型制氧机制氧原理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分组自主设计一款简易供氧装置,并在班级层面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从制氧效果、在全面评估装置的外观设计、材料成本效益以及便携实用性等多维度特性之后,应基于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进行细致的修改与优化,确保产品的整体性能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最终阶段,各个团队需针对其设计的供氧设备,撰写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该指南应涵盖装置的详细介绍、运行机制、使用流程以及重要安全提示等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字化实验、通过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在线互动平台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还能显著提升教学效能与学习体验。在寒假期间,我们成功对接了实训中心,组织了一次旨在激发化学兴趣的活动,邀请了参与学生前往该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并亲自动手参与了一系列实验项目。数字化实验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科学实验的精度与可视化效果,而在线讨论平台则成为了促进深度思考的催化剂,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化学伦理议题上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还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整合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体验,显著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和学生参与度。初步实践经验表明,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对学习价值与意义的理解,而且在思想政治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进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结语

思政教育犹如春日细雨,虽静默无闻,却蕴藏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引发人们在看似平静之中深刻反思,如同在宁静的时刻聆听惊雷之声,触动心灵,激发深邃的思考与转变。通过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适时且适度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显著提升传统教材的吸引力与现实关联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贴近实际生活,进而赋予这一学科鲜活的生命力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冬琴 . 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20(02):27-29.

[2] 王润萍 , 张清华 . 初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J]. 湖南教育 (B版 ),2024,(0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