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煤化工工艺中 CO2 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研究 

作者

张倩 冯慧宁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引言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支撑了经济发展。在清洁高效利用背景下,煤化工产业涵盖煤制气、煤制油、烯烃、甲醇等领域快速发展。然而,其工艺具有高碳排、高能耗特征,尤其煤气化和合成阶段 CO2 排放严重,成为工业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 CO2 减排迫在眉睫。 CO2 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因其工程可行性和应用潜力备受关注,不仅可捕集碳,还能转化为有价值产品,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助力低碳煤化工体系建设。

一、煤化工过程中 CO2 的排放特征与捕集路径分析

煤化工工艺链长、反应步骤复杂,不同工艺单元在物料与能量转换过程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CO2 排放。其中,煤气化过程中原料煤在氧气或水蒸气环境下转化为合成气( CO+H2 )的同时生成大量 CO2 ;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中,为调节 H2/CO 比例进一步释放 CO2 ;而在合成甲醇、合成氨等后处理过程中,为获得高纯度合成气,还需通过脱碳工艺去除残余 CO2 ,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煤化工中高浓度 CO2 排放的主干路径。高浓度、压力适中的 CO2 流体具有较强的捕集优势,适宜采用化学吸收(如胺类溶液)、物理吸附(如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MOFs)和膜分离等技术加以提取。目前,MEA(单乙醇胺)吸收法作为成熟技术已广泛用于煤气净化工艺中,但存在能耗高、腐蚀性强的问题;物理吸附技术依赖吸附剂的选择性与容量,在高压条件下更具经济性;膜分离以其结构紧凑、操作简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在新型纳米复合膜、梯度膜和反应膜方面的突破为其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基于工艺流程的分析,应根据不同环节 CO2 浓度、温度、压力与杂质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捕集方式,实现系统经济性与效率的最优化。

二、 CO2 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路径与适应性分析

CO2 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提高碳资源利用效率,拓展煤化工产品的多样性与附加值。当前主要利用路径包括化学转化、生物利用、矿物固碳和地下封存等。化学转化方面,将 CO2 与氢气合成甲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路径,既可作为燃料替代品,也可用于下游制烯烃、醋酸、MTBE 等,是煤化工中氢资源富余情况下的重要消纳方式。此外, CO2 与氨合成尿素、与环氧丙烷合成碳酸酯、与氢转化为甲烷、甲酸等也具有良好的工程基础。生物利用则主要通过藻类固定 CO2 合成脂类化合物或蛋白质,实现农业废气资源化;而矿物固碳如与镁、钙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稳定碳酸盐,适用于工业副产碱性固废(如粉煤灰、钢渣)的协同利用。地下封存(CCS)虽然不能实现资源转化,但在储层结构完备、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实现长周期碳封存,是高浓度 CO2 处理的重要补充手段。综上,不同资源化路径在能耗、原料依赖、市场规模、经济回报与碳减排效益上各具优势,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链结构,构建多元化利用组合。

三、 CO2 捕集与利用的系统集成与优化策略

CCUS 集成系统的核心在于耦合煤化工主工艺与碳减排辅工艺,实现物料、能量与信息的有机协调与循环优化。在系统设计中,应从整体工艺角度出发,协调煤气制备、净化、 CO2 捕集、利用和副产物处理等环节的物料流与能量流,使之达到最优耦合状态。例如,可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之后布置 CO2 捕集装置,利用合成气中残余热能驱动吸收剂再生过程,从而减少外部能源消耗;捕集后的高纯度 CO2 可直接输送至甲醇合成或尿素生产单元,实现 “ 产 - 用 ” 闭环。对于余热丰富的系统,还可引入ORC(有机朗肯循环)等余热发电技术,提升整体能效。此外,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在集成优化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 CCUS 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动态仿真平台,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与智能控制手段,可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为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在布局层面,可依托化工园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CO2 集中捕集、统一运输、多点利用的园区级集成系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成本最低化。

四、典型煤化工项目中的集成实践案例

近年来,国内外多家煤化工企业在 CCUS 集成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我国神华宁煤集团在其煤制油项目中开展 CO2 捕集与回注示范工程,通过对甲醇合成尾气中 CO2 进行化学吸收处理后,注入邻近的油气田以提升采收率,实现了碳减排与油气增产的双重效益。兖矿集团则依托其煤制甲醇装置构建 CO2 捕集-甲醇合成一体化工艺流程,捕集效率达 90% 以上,有效延伸了产品链条并提升经济附加值。国外方面,挪威的斯莱普纳项目与加拿大的 Boundary Dam 项目在 CO2 捕集与地质封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技术参考与模式借鉴。通过这些实践案例可以看出,高效的系统集成不仅能提升捕集效率与资源化利用率,也显著降低了单位 CO2 减排成本,增强了煤化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煤化工领域的 CO2 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广泛推广和规模化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经济性问题,当前多数捕集与利用技术仍存在高能耗、高成本、回报周期长等瓶颈,缺乏市场驱动力。其次是技术集成复杂,要求不同单元工艺间高度匹配,设计与运行难度大。此外,资源化产品市场容量有限,政策支持与碳交易机制尚不健全,也限制了产业化进程。为推动CCUS 技术在煤化工中的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材料(如低能耗吸收剂、高选择性膜材料)、过程强化与系统建模技术瓶颈;推动与新能源、氢能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拓宽 CO2 利用场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驱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碳市场定价体系与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形成技术进步与经济可行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技术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由“ 示范工程” 向“ 规模应用” 转变。

结论

煤化工工艺中 CO2 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本文从 CO2 排放特征、捕集技术、资源化利用方式、系统集成方法及典型案例出发,系统探讨了 CCUS 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优化方向。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多元捕集技术、多途径资源化产品与多维度系统耦合的集成平台,可有效提升碳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煤化工迈向 “ 清洁、高效、可持续 ” 的发展轨道。未来,应坚持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并重,加快形成以集成系统为核心的碳中和解决方案,全面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 “ 双碳 ” 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程相龙 , 郭晋菊 . 复合气氛下低阶煤气化特性及工业应用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09.234.

[2] 孟文亮. 风光电- 氢储能系统与煤化工多能耦合过程集成及调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24.DOI:10.27206/d.cnki.ggsgu.2024.000023.

[3] 黄占斌 , 梁军平 , 马妍 . 碳达峰碳中和导论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05.296.

[4] 齐晶晶 , 侯侠 . 煤化工生产技术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0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