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难点与对策
白慧慧 郑寅灏 张航 潓昊泰
内蒙古金鑫泰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000
引言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趋势下,装配式建筑凭借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等优势,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预制构件生产、运输、现场装配等多个环节,与传统建筑施工管理存在显著差异,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深入剖析施工管理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提升施工效率、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难点
(一)预制构件生产与运输管理难题
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在生产环节,部分生产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过程控制不严格,导致构件尺寸偏差、表面蜂窝麻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等质量问题。例如,混凝土搅拌过程中配合比控制不准确,会使构件强度不达标;模具精度不够,易造成构件尺寸误差,影响现场安装的契合度。
运输环节同样存在挑战。预制构件体积大、重量重,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碰撞、颠簸,导致构件损坏。部分运输车辆缺乏专业的固定装置,无法有效保护构件,如在运输大型预制墙板时,若固定不牢,墙板可能因晃动而产生裂缝。此外,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交通拥堵等因素,还会影响构件的按时交付,打乱施工现场的安装计划。
(二)现场装配施工技术与管理难点
装配式建筑现场装配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部分施工人员对装配工艺不熟悉,操作不规范,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构件连接环节,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关键技术,但如果灌浆不密实、注浆压力不足或注浆顺序错误,会导致连接部位强度不够,影响建筑结构安全。
现场施工管理难度大,由于装配式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和工种协同作业,如构件吊装、水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配合要求高。若管理不善,容易出现施工混乱、窝工等现象。同时,现场施工环境复杂,构件堆放空间有限,大型吊装设备作业区域相互干扰,增加了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的难度。
(三)各参与方协同管理困难
装配式建筑工程涉及业主、设计单位、构件生产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参与方,各方在项目目标、管理理念、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协同管理难度大。设计阶段,若设计单位对装配式建筑特点考虑不足,设计图纸与生产、施工脱节,会导致构件无法按图生产或现场无法安装。
在施工过程中,各参与方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例如,构件生产企业未能及时将生产进度反馈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无法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监理单位对构件生产过程监管缺失,难以保障进场构件质量,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一)加强预制构件生产与运输管理
生产企业应积极加大在设备与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从根本上提升生产精度与效率。同时,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控制、成品检验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精细化质量把控。
在运输管理方面,应优先选择具有丰富经验与专业能力的运输公司,配备专门用于运输预制构件的车辆,并安装专业的固定防护装置,如橡胶衬垫可有效缓冲碰撞,紧固绳索能确保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稳固不晃动。提前借助交通大数据等手段规划合理的运输路线,尽量避开交通拥堵路段,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安装进度,精准安排运输时间,确保构件能够按时、安全送达。例如,通过与专业物流平台合作,实时监控运输车辆的位置与行驶状态,及时调整运输计划,保证构件供应的及时性。
(二)提升现场装配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定期组织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培训与实操演练,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使施工人员深入熟悉装配工艺与操作规范,熟练掌握钢筋套筒灌浆、构件吊装等核心技术。通过培训考核机制,激励施工人员提升专业技能与质量意识,从人员层面保障施工质量。例如,设立培训考核奖励制度,对考核优秀的施工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优化现场施工管理,充分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与场地规划。通过BIM 模型,合理规划构件堆放区域与吊装设备作业路线,避免不同作业区域相互干扰。制定详细、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与工序衔接方案,明确各工种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与时间节点,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施工有序推进。同时,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在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对吊装作业等高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例如,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对吊装作业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发出警报。
(三)强化各参与方协同管理
建立多方协同管理机制,在项目启动初期,由业主牵头组织各参与方召开协调会议,明确各方在项目中的职责与项目总体目标,共同制定统一的管理流程与高效的沟通机制。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应主动加强与构件生产企业和施工单位的沟通交流,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特点,确保设计图纸具有良好的可生产性与可施工性。例如,组织设计、生产、施工三方联合研讨会,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提前解决潜在问题。
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与无障碍沟通。通过项目管理软件,构件生产企业可实时上传生产进度与质量检验数据,施工单位能够及时掌握构件供应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监理单位可在线查看生产与施工过程,及时进行质量监督。例如,某项目通过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平台,各参与方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信息沟通效率大幅提升,项目工期缩短了 15% ,工程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案例分析
以某装配式住宅小区项目为例,施工管理难题频现。构件生产与运输环节,部分预制墙板尺寸偏差致现场拼接难,运输车辆选择不当使部分构件现裂缝;现场施工安装时,施工人员不熟悉工艺,预制柱垂直度偏差大,施工精度控制不佳影响结构性能;协同管理方面,各参与方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设计变更未能及时告知施工单位,拖慢施工进度。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采取了以下对策:在构件生产与运输方面,加强了对构件生产厂家的质量监管,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优化了构件运输方案,选择了合适的运输车辆和运输方式,并加强了对构件的固定和防护。在现场施工安装方面,组织施工人员参加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培训,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采用了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加强了对施工精度的控制。在协同管理方面,建立了定期的沟通协调会议制度,加强了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搭建了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了各参与方之间的实时协同工作。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项目的施工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构件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虽面临诸多难点,但通过加强预制构件生产与运输管理、提升现场装配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强化各参与方协同管理等措施,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还能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硕果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J].陶瓷 .2024(01):224-227
[2] 陈峰 .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 [J]. 建筑 .2024(03):114-116
[3] 张小明 .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监理对策 [J]. 陶瓷 .2024(05):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