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分析与维护策略
李星
招商局工业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 226100
引言
在船舶智能化发展浪潮下,自动化控制系统成为船舶运行的“神经中枢”。但复杂多变的海上环境,如高温、高盐雾、强电磁干扰等,使系统故障风险增加。准确分析故障并制定有效维护策略,是保障船舶安全与运输效益的关键。
一、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一)系统组成架构
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一个庞大且精密的体系,主要由动力推进控制子系统、航行与导航控制子系统、机舱监测与报警子系统、货物装卸与压载控制子系统等构成。动力推进控制子系统通过调节主机转速、螺旋桨 pitch 等参数,实现船舶动力的精准控制;航行与导航控制子系统集成了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全球定位系统(GPS)、自动雷达标绘仪(ARPA)等设备,保障船舶在复杂海况下安全航行;机舱监测与报警子系统实时采集机舱内数百个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液位等,一旦参数异常立即触发声光报警;货物装卸与压载控制子系统则确保货物装卸过程的高效与船舶平衡稳定。
(二)核心功能与特性
该系统具备设备实时监控、自动化操作、故障诊断预警和数据分析优化四大核心功能。通过遍布船舶各处的传感器网络,系统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自动化操作功能可实现主机启停、舵机转向、阀门开闭等操作的远程与自动控制;故障诊断预警系统利用预设的故障模型和算法,快速定位故障点并给出处理建议;数据分析优化功能则通过对历史运行数据的深度挖掘,为船舶能耗优化、设备维护计划制定提供依据。其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特性,显著提升了船舶的运营效率与安全性。
二、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一)硬件层面故障
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故障主要归因于恶劣运行环境与长期损耗。传感器作为系统感知关键部件,在高温、高湿、盐雾环境下易受损,如远洋货轮主机缸套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因密封胶圈老化,海水渗入导致电路短路,引发数据异常与报警误触发。核心控制单元 PLC 常因散热风扇故障使 CPU 过热死机,长期振动还会造成输入输出接口松动,影响信号传输与设备控制。执行机构中,液压系统问题突出,像油轮货油舱阀门液压执行机构,因液压油未及时更换、密封件老化,出现泵体磨损、压力不足及油液泄漏,既降低作业效率,又威胁船舶安全。
(二)软件层面故障
软件故障严重影响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程序逻辑漏洞是常见隐患,如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在强风急流环境下,因风流压差补偿算法缺陷,无法精准计算偏移量,进而输出错误转向指令,危及航行安全。软件升级过程中,兼容性问题频发,当新安装的机舱设备状态分析软件与原有报警系统数据接口、存储格式不匹配时,便会导致系统报错、数据显示异常。此外,随着船舶网络互联程度加深,网络安全风险加剧,勒索病毒可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入侵系统,加密关键数据,造成航行数据丢失、设备控制受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与安全威胁。
(三)通信层面故障
船舶通信系统故障多由物理连接、协议适配与电磁环境引发。网络物理连接受船舶振动影响显著,机舱区域网线水晶头松动、外皮破损,常导致机舱监测数据无法传输至驾驶台,中断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通信协议不兼容问题普遍存在,不同厂商设备采用 Modbus、Profibus 等多种协议,若未配置转换设备,如压载水管理系统中压载泵控制器与液位传感器协议冲突,将阻断数据通信,使系统失去自动控制能力。同时,船舶大功率电气设备运行产生的电磁干扰,会严重削弱无线通信信号,例如主机启动时,驾驶台与机舱间语音通信中断,干扰船舶指挥调度,影响航行安全。
三、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维护策略
(一)硬件维护精细化方案
1. 预防性维护计划制定
构建融合设备运行时长、舱室温湿度盐雾等环境参数及历史故障数据库的预防性维护体系。针对不同设备制定差异化周期:传感器每 6 个月开展精度校准(误差控制在 ±0.5% 以内)、密封圈老化检测及接线端子紧固性检查,避免因测量偏差引发系统误判;PLC 等控制器每 12 个月进行内部清灰(采用专用防静电毛刷)、散热风扇转速测试(确保风量≥ 0. 3m3 ³/min)及电容老化程度检测;液压执行机构每3 个月更换高精度液压油滤芯(过滤精度≤
),每年检测液压油粘度(40℃时控制在 32-68mm²/s)、水分含量(≤ 0.1%)及颗粒污染度(NAS8 级以内)。通过预设维护节点与量化指标,将故障预防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管控。
2. 备件管理优化
运用 ABC 分类法实现备件精细化管控:将传感器(如液位、压力传感器)、PLC 中央处理模块、液压密封件等关键备件列为 A 类,确保库存满足 3 个月更换需求;接触器、继电器等常用件列为 B 类,维持 1 个月周转库存;保险丝、接线端子等低值件列为 C 类,采用最低库存预警机制。搭建备件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入库扫码、出库登记、寿命预警功能,实时显示库存周转率(目标≥90%)与积压预警。与3 家以上核心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 A 类备件 48 小时内紧急供货,同时建立备件国产化替代清单,将关键件采购周期缩短至原有的60%,保障突发故障时的快速响应。
3. 环境适应性改造
针对船舶高湿(相对湿度可达 95%)、高盐雾(盐浓度 gtrsim35mg/m3 )、强振动(加速度⩽10g) )的极端环境,实施硬件防护升级。传感器采用 316L 不锈钢防护罩(厚度≥ 2mm) ),关键部件灌封环氧树脂(防护等级达 IP68),接线口加装双密封防水接头;PLC 控制柜内置温湿度一体化传感器(测量精度 ±2%RH)与智能除湿机(日除湿量 ⩾1 .2L),确保柜内湿度稳定在30%-60%,同时加装抗震阻尼器(共振频率5-15Hz);液压执行机构密封件选用氟橡胶材质(耐温 -20℃至 200∘C ),活塞杆表面镀铬(厚度 ⩾0.05mm )并做磷化处理,提升耐海水腐蚀与抗磨损性能,使密封件使用寿命延长至8000 小时以上。
(二)软件维护智能化措施
1. 程序漏洞修复与升级
建立季度性软件漏洞扫描机制,采用 SonarQube 静态代码分析工具与 OWASPZAP 动态渗透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排查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安全漏洞及逻辑缺陷。针对关键控制程序,运用模型检测技术验证算法正确性,确保系统在边界条件下稳定运行。软件升级前,在模拟舱室环境中进行 72 小时连续运行压力测试,覆盖 85% 以上的业务场景,验证与PLC、传感器等硬件的兼容性。每半年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通过采用多线程并行处理架构、预加载关键数据等方式,将系统平均响应速度提升 15% 以上,最大延迟降低至 50ms以内。建立漏洞修复回溯机制,对已修复漏洞进行二次验证,确保问题彻底解决。
2. 软件兼容性管理
引入新软件或进行版本升级时,组织由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设备供应商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开展兼容性评估。评估内容涵盖数据接口协议(如 Modbus、OPCUA)、操作系统内核版本、硬件驱动程序等 12 个维度。制定标准化测试流程,在满负荷状态下模拟极端工况(如温度 -20℃、湿度 95%RH),验证软件的稳定性和容错性。建立完整的软件版本档案库,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每次更新的时间戳、代码哈希值及兼容性测试报告,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开发智能版本管理系统,通过比对历史数据,自动预警潜在的兼容性风险,将问题发现时间缩短70%。
3.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构建“防火墙 + 入侵检测 + 数据加密”的多层次纵深防御网络。核心控制系统采用工业级防火墙进行区域隔离,设置访问控制列表严格限制数据流;部署 Snort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特征匹配与行为分析实时监控异常流量。重要操作权限采用指纹识别 + 动态口令的双因素认证机制,关键数据传输采用 AES-256 加密算法。每季度开展网络攻防演练,模拟黑客攻击场景检验系统抗打击能力。定期对船员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制作 USB 设备使用规范动画教程,建立钓鱼邮件智能识别系统,将人为误操作导致的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80‰ 。建立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实现安全事件的快速定位、隔离和恢复。
(三)通信维护可靠性提升
1. 网络基础设施维护
每月对船舶网络设备实施全面巡检,组建专业技术小组,逐一检查交换机的端口指示灯状态、数据转发速率,路由器的 CPU 占用率、内存使用率,以及网线的水晶头接触情况、线缆外皮完好度。采用网络测试仪对链路衰减、信噪比等参数进行量化检测,确保核心网络时延控制在 50ms 以内。建立分级网络故障应急预案,针对不同故障类型(如设备硬件损坏、链路中断、配置错误)制定响应流程,配备便携式故障诊断设备,实现故障点 15 分钟内定位。每季度开展网络线缆专项维护,使用防振绝缘卡扣固定线缆,在转弯处增设缓冲保护套,避免船舶航行振动导致的线缆磨损或松动,保障网络传输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 通信协议标准化管理
牵头制定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通信协议规范白皮书,明确优先选用 ModbusTCP、OPCUA等兼容性强、国际通用的协议,减少私有协议的使用比例。对于采用不同协议的老旧设备,统一配置工业级协议转换网关,实现 Profinet、EtherCAT 等协议与标准协议的无缝转换。建立协议转换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详细记录设备型号、安装位置、转换参数、故障记录及维护周期。每月对转换设备进行性能测试,模拟满负荷数据传输场景,验证数据转发准确率(要求 ⩾99.99%⟩ )和延迟指标,每半年进行一次固件升级,确保协议转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消除因协议不兼容引发的通信瓶颈。
3. 电磁干扰抑制措施
对船舶发电机、主变压器、变频器等大功率电气设备,加装定制化电磁屏蔽罩,屏蔽罩采用 0.3mm 厚冷轧钢板制作,内部敷设导电泡棉,通过多点接地(接地电阻 ⩽ 4Ω)将电磁辐射强度降低 60% 以上。网络线缆敷设严格遵循“强弱分离”原则,与强电线路保持2 米以上安全距离,交叉处采用 90 度垂直穿越。主干网络采用双层屏蔽双绞线(STP),外覆金属线槽并接地,分支线路两端加装磁环,提升抗电磁干扰能力。在机舱、控制室等关键区域安装电磁干扰监测终端,实时采集 30MHz-1GHz 频段的电场强度( ⩽10V/m )和磁场强度( ⩽0.5A/m) ),数据超标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通过系统平台推送故障定位信息,指导运维人员及时排查干扰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预防与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面考量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系统常见故障,如传感器失灵、通信中断、软件异常等,针对性实施定期检测、部件老化预警、数据备份等维护策略,能显著降低故障率。未来,随着船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创新维护模式,引入远程监控、AI 诊断等技术,实时监测系统状态,提前排查隐患,从而持续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船舶航行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逸飞 . 基于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远洋船舶通信自动化控制系统 [J]. 电子设计工程 .2024(05):150-155
[2] 由蓬勃 , 邹少军 . 智能船舶设计与自动化控制研究 [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4(09):18-20
[3] 付佳 . 船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工作机制 [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4(12):60-62
[4] 贾振 , 梅一飞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船舶电气设备检修方法优化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工程技术 ,2020(11):00125-00125
[5] 帅网兰 . 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的应用解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工程技术 ,2020(11):00095-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