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作者

蓝镇山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翠竹北路 2058 号 身份证号码:441423198910194736

引言

混凝土凭借可塑性强、强度高和经济实惠等优势,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各类建筑结构中占据关键地位。但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频发,在房屋、桥梁、水利水电等工程中普遍存在。裂缝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削弱结构承载能力,降低耐久性,引发钢筋锈蚀、水分渗透等问题,严重威胁建筑安全。因此,深入探究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对保障工程质量、延长建筑寿命意义重大。

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分析

1.1 材料因素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核心胶凝材料,其特性对裂缝形成影响显著。不同品种水泥水化热差异大,像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若水泥用量把控不当,水化热大量积聚,混凝土内部温度会急剧上升,致使内外温差过大,进而产生温度应力。一旦温度应力超出混凝土抗拉强度,裂缝便会出现。同时,水泥安定性若不合格,混凝土硬化时体积膨胀不均,同样会引发裂缝。细骨料和粗骨料质量也不容小觑。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石子的粒径、级配、针片状含量等指标若不达标,会严重影响混凝土和易性与强度。外加剂使用不合理也是裂缝诱因,减水剂、缓凝剂等掺量不当,会改变混凝土凝结时间、强度发展等性能,导致裂缝产生。

1.2 施工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过程是影响其性能、引发裂缝的关键因素。配合比方面,水胶比过大使混凝土硬化后孔隙增多,密实度和强度下降,干缩值增加,易引发干缩裂缝;砂率过大或过小,会分别导致混凝土和易性变差、产生蜂窝麻面缺陷,或粘聚性不足,进而引发裂缝。施工环节中,搅拌时间不足会致使混凝土组分混合不均、强度不一,受力时易开裂;运输时离析、泌水未处理直接浇筑,会降低质量、增加裂缝风险。浇筑时,振捣不密实或过度振捣,分别造成内部缺陷与分层离析、浮浆多,导致混凝土整体性下降、易生干缩裂缝;而浇筑速度和高度不当,使模板受冲击力变形,同样可能引发裂缝。

1.3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变化及冻融循环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重要环境因素。温度方面,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放热,内部与表面形成温差产生温度应力,当拉应力超其抗拉强度,便会引发温度裂缝;外界气温骤降时,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过大,同样会因温度应力导致裂缝。湿度影响下,环境湿度低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快,内部水分迁移不足产生干缩变形,受约束时形成干缩裂缝;反复干湿循环会改变混凝土孔隙结构,降低强度引发裂缝。在负温环境中,冻融循环致使混凝土孔隙水结冰膨胀产生微裂缝,经多次冻融,裂缝扩展、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结构破坏产生裂缝。

1.4 荷载因素

荷载作用在混凝土结构使用和施工过程中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结构设计时若荷载计算不准确,实际荷载超出设计荷载,混凝土结构会产生过大应力,超过承载能力就会裂缝。比如建筑物使用中随意增加楼层荷载、改变使用功能,可能导致楼板、梁等构件裂缝。施工过程中也存在荷载问题。模板支撑体系搭设不牢,混凝土浇筑时变形、下沉,会使结构裂缝;过早拆除模板,混凝土强度未达设计要求,无法承受自身及施工荷载,也会产生裂缝。此外,运输、吊装过程中,混凝土构件若受碰撞、冲击等外力作用,同样可能产生裂缝。

2.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原材料控制

水泥选择需结合工程与施工条件。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宜选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一般工程优先选质量稳定、强度合适的水泥。同时,严格把控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等指标,确保符合标准。骨料质量控制是重点。细骨料选细度模数适中、含泥量低(不超过 3% )的中砂;粗骨料选粒径合理、级配良好、针片状含量少(不宜超 15% )的石子,最大粒径依构件尺寸和配筋确定。骨料进场要严格检验,不合格的严禁使用。外加剂使用要根据混凝土性能和施工条件,经试验确定合理掺量。选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外加剂,严格按配合比计量。使用前做适应性试验,保证与水泥、骨料等相容,避免因使用不当致混凝土裂缝。

2.2 施工过程优化

科学配合比设计是减少裂缝的基础。设计时依工程要求、原材料性能和施工条件,经计算、试配和调整,确定最佳水胶比、砂率和单位用水量等参数。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前提下,降低水胶比和水泥用量,减少收缩,优化骨料级配提高和易性。搅拌时控制时间和速度,确保各组分均匀混合,搅拌时间一般不少于90 秒。运输采取防离析、泌水措施,长距离运输用搅拌运输车并低速转动。浇筑前有离析现象要二次搅拌。浇筑控制速度和高度,避免冲击力大。正确振捣,确保密实无缺陷,防止过度振捣。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 500mm ,控制浇筑间隔,避免冷缝。

2.3 养护管理

养护是防裂缝重要环节。塑性混凝土浇筑后 1-2 小时内覆盖保湿,用塑料薄膜、湿麻袋等,及时洒水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依强度增长和环境定,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混凝土不少于 7 天,有抗渗要求的不少于 14 天。大体积混凝土采取温控措施,埋设测温元件监测温度,温差超 25℃时增加保温层厚度、延缓拆模,或设冷却水管循环通水降温。冬季施工保温防冻,用覆盖保温材料、加热原材料、暖棚法等。夏季高温施工避开中午时段,对原材料降温、调整配合比、加强养护,防因温度高产生裂缝。

2.4 结构设计优化

在结构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使用环境,合理进行结构选型和布置。对于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如梁板交接处、结构变截面处等,应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构造钢筋、增加配筋率等,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同时,要合理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后浇带,以释放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和沉降应力,减少裂缝的产生。​在设计过程中,应准确计算结构所承受的荷载,避免因荷载计算不准确而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对于特殊荷载,如地震作用、风荷载等,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计算和设计,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此外,还应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因素对结构的影响,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材料、施工、环境和荷载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裂缝成因的深入分析,我们认识到只有从原材料控制、施工过程优化、养护管理以及结构设计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在实际工程中,应充分重视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钰 .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11):194-198

[2] 朱 博 . 混 凝 土 结 构 裂 缝 成 因 分 析 及 修 复 技 术 研 究 [J]. 陶瓷 .2024(07):201-203

[3] 汪星星 . 混凝土结构检测鉴定及裂缝成因与防治研究 [J]. 安徽建筑 .2024(0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