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耦合机制与可持续路径研究
赵国慧
大安市国有林总场
一、林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解构
1.1 理论基础:生态经济耦合理论
生态经济耦合理论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价值转化形成共生关系。林下经济作为典型的复合系统,其核心是通过林地空间的垂直分层利用(图 1),实现林木上层光合作用与林下动植物、微生物的物质循环互补,在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经济产出效率,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
1.2 主要发展模式及其价值创造逻辑
1.2.1 林菌模式:腐殖质循环利用型
利用林下阴湿环境栽培食用菌(如香菇、羊肚菌),通过菌丝体分解林木残枝落叶,将固态有机物转化为可食用蛋白,同时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河南西峡县袋料香菇种植亩均产值达 2.5 万元,较传统种植业提升 3 倍,且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碳排放0.8 吨/ 亩。
1.2.2 林药模式:生物多样性互补型
在疏林地或经济林下种植耐阴中药材(如黄精、重楼),中药材的根系分泌物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减少化肥使用。云南昭通黄连林下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纯林提升 15% ,药材亩均收益达1.8 万元,形成“以药养林、以林护药”的良性循环。
二、林下经济生态经济耦合效率评价
2.1 评价模型构建
2.1.1 指标体系设计
从生态效益(森林覆盖率、碳储量增量、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经济效益(林下经济产值、农民人均增收、产业带动就业)两个维度构建12 项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2.1.2 耦合度模型
采用物理学容量耦合公式计算生态(E)与经济(C)系统的耦合度(D):D=\sqrt{\frac{E\timesC}{(\frac{E+C}{2})
}
其中,E 和 C 分别为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得分, p∈[0,1] ,值越高表示协同性越强。
2.2 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2020-2022 年31 个省域数据进行测算,发现:
1. 区域差异显著:东部省份耦合度均值0.82(广东、福建达0.91),中西部均值0.65(甘肃、青海仅0.52),反映东部在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
2. 效率分解:DEA 分析显示全国综合效率均值 0.78,纯技术效率 0.85,规模效率0.92,表明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而西部省份存在明显规模不经济;
3. 瓶颈识别:通过 Malmquist 指数发现,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2%,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仅0.98,反映管理与技术转化能力不足。
三、典型案例与关键制约因素
3.1 案例分析:福建三明“林票制”与云南普洱“咖啡林下经济”
3.1.1 福建三明:制度创新驱动规模化发展
通过“林票”将碎片化林地整合为股权(1 林票 =1 亩林地经营权),允许林票质押贷款、收益分红,推动林药(多花黄精)与林菌(竹荪)规模化种植。2023 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达 210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67%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8.73%,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3.1.2 云南普洱:技术升级促进价值增值
在思茅松林下推广“咖啡 + 坚果”套种模式,通过无人机监测土壤墒情、智能遮阳网调控光照,使咖啡亩产提高 20% ,杯测评分从 75 分提升至 85 分,进入精品咖啡市场。2022 年有机认证面积达 15 万亩,产品出口额增长 35% ,形成“技术赋能- 品质提升- 品牌溢价”的良性链条。
3.2 关键制约因素
1. 生态阈值突破风险:部分地区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如广西某林下参种植区因高密度施肥导致土壤pH 值下降1.2 个单位,林下植被覆盖率减少 30% ;
2. 产业链低端锁定: 80% 的林下产品以初级形态销售,深加工率不足 25% ,如东北林区松子深加工附加值可达原料的5 倍,但实际加工转化率仅 35% ;
3. 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中西部省份技术研发投入占产值比重不足 1%,低于东部 3.2% 的水平,导致新品种培育滞后,如重楼人工驯化周期长达 8 年,制约产业扩张
四、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4.1 构建生态经济协同的政策规制体系
- 差异化环境准入制度:制定《林下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根据森林类
型(天然林 / 人工林)设定不同开发强度,如天然林内禁止化学施肥,人工林养殖密度不得超过生态承载阈值;
-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将林下经济纳入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对采用生态友好模式的经营主体给予碳汇收益分成,例如林药模式每亩每年可额外获得 30-50元碳汇收入;
-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设立中央财政林下经济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西部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推广“林权抵押 + 收益权质押”组合融资模式。
4.2 强化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路径
- 构建“三新”技术体系:
- 新品种: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耐阴、抗逆的林下作物品种(如耐阴蓝莓、高产黄精品种),将育种周期缩短 40% ;
- 新装备:推广林下轨道运输机、小型智能化喷灌设备,降低人力成本 30% 以上;
- 新模式:开发“林 - 菌 - 肥”循环系统,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实现资源闭环利用。
- 建设技术服务网络:在重点产区布局林下经济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科研机构 + 龙头企业 + 合作社”的技术推广体系,目标将科技转化率从35% 提升至 60% 以上。
4.3 推进全产业链融合的价值提升策略
- 纵向延伸:深加工增值
支持建设林下产品深加工园区,发展灵芝孢子粉萃取、杜仲胶提取等高技术项目,目标将深加工率提升至 50% ,打造 100 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如“长白山林下参”“井冈山竹荪”)。
- 横向拓展:业态创新
开发“林下经济 + ”模式:
-“林下经济 + 文旅”:建设森林工坊、自然教育营地,如浙江丽水“香菇文化体验园”年接待游客20 万人次;
-“林下经济 + 康养”:利用林下负氧离子环境发展森林疗养,四川彭州林下康养基地年均创收超500 万元。
- 空间优化:区域协同发展
构建“东部品牌引领、中部技术转化、西部生态保育”的区域分工格局,建立东部企业与西部林区的结对帮扶机制,通过“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
五、结论与讨论
林下经济是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路径,其核心在于把握“生态为本、经济为用”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要素约束、技术升级提升效率、产业融合拓展价值空间,可实现生态经济的协同进化。未来需进一步关注以下方向:
1. 气候变化对林下经济的适应性影响,如极端降水对林菌产量的波动效应;
2. 数字技术在林下经济中的深度应用,如区块链溯源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3. 全球视野下的经验借鉴,如日本“里山经济”与欧洲森林多功能利用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本研究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推动其从“分散低效”向“系统高效”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贡献林业智慧。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 年林下经济发展报告 [R].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3.
[2] 李周 , 等 . 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