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
刘玉杰
铁岭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省铁岭市 112008
引言:
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许多河流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不仅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此,加强河道治理,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河道治理中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河流生态修复指的是通过改善该水域水文条件、生物条件、结构功能等推动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而恢复正常的生态系统。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是稳定河岸带、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推动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对于河道的后期维护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从生产生活角度出发,良好的生态系统可以起到净化当地空气,通过河流自身良好的循环系统辅助当地气候的调节,减少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借助河道原有的蜿蜒感可以大大降低河流流速,为城市救洪抢灾争取时间,借助自然淤泥沉积可以形成天然防洪原料;从观赏角度出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河流环境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自然景观,增加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从自然生态角度出发,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可借助河道淤泥,可以实现河道微量元素的累积,从而达到河流自净和营养物质沉积,从而推动河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推进河道治理的持续性发展。
2 河流生态修复对策
2.1 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是一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水相结合的新型护岸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关注于河岸的稳定性,还着重于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护岸技术主要利用石块、木材以及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亲水性较好的结构材料,修筑于河流沿岸。这些材料的选择旨在模拟河流的自然状态,同时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生态护岸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加固堤岸,并美化环境。与传统的硬质护岸相比,生态护岸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允许水体与土壤之间的自然交换,增强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有助于改善水质 [1]。此外,生态护岸还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在具体应用中,生态护岸技术可以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和治理目标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水流较急、冲刷力较强的河段,可以采用更为坚固的石材或混凝土护岸结构;而在水流平缓、生态环境较好的河段,则可以采用木材或自然植被等更为生态的护岸材料。此外,生态护岸技术还常常与其他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如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以形成综合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案。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提升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2.2 水质改善与生态补水
水质改善与生态补水是河流生态修复的两个关键举措。水质是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物的排放。为了有效改善河流水质,必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要加强河道内源污染治理,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浮岛等工程措施,削减底泥污染物释放,增强河流自净能力[2]。
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生态补水也是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生态补水是指利用外部清洁水源向河道进行人工补水,以增加河道径流量,改善水动力条件,稀释河道污染物浓度,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河流水质,而且还能够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在实施生态补水时,要注重水量和水质的协调,根据河道生态需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科学确定补水时机、补水流量和水质要求,避免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总之,水质改善与生态补水是河流生态修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采取“控源 - 削减 - 补水”的系统措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充分发挥河流的纳污自净功能,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 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是河流生态修复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河流的自然属性 [3]。其中,对退化或丧失的关键生境进行修复至关重要,如河漫滩、浅滩、岸坡等,它们是众多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时,还要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河流自然的水文节律和连通性,为水生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植被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固土保坡,减少面源污染,而且还能够为河流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庇护所和栖息地,在维系河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植被恢复。根据河流生态特征和修复目标,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植被配置模式,合理确定不同植被类型的配置比例、空间布局和种植密度,构建多样化的河岸植被群落。在物种选择上,应以本地物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物种,提高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
2.4 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
科学规划是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在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河流的自然特征、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需求,制定出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修复方案[4]。同时,还需要考虑修复工作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综合管理是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保障。其涉及到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资源整合、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等多个方面。在综合管理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益,形成合力推进修复工作的局面。此外,还需要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对修复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实际操作中,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需要紧密结合。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规划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而管理过程中则需要根据规划方案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制度,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河流生态修复需要水利、环保、林业等多部门通力合作,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只有坚持生态优先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修复措施并加强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稳定性,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引领下,应进一步完善河流生态修复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加大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河流生态修复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条碧水长流的美丽河川。
参考文献:
[1] 童玲方 , 朱遥 .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探究 [J]. 皮革制作与环
保科技 ,2024,5(10):160-162.
[2] 赵红向 . 浅谈河道治理中的河流生态修复 [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济 ,2023,43(01):52-54.
[3] 苏子翔 . 关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分析 [J]. 中国科技投
资 ,2021,(18):174-175.
[4] 可宝玲 .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探析 [J]. 门窗 ,2019,(1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