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体系下美育育人与网络育人融合的志愿服务路径探索
刘璇 李文静
宁夏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
一、引言
“大思政课”建设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既是思政教育的延伸,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美育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侧重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网络育人则依托数字技术拓展育人空间,契合青年群体的认知习惯。将二者融入志愿服务,既能丰富服务内涵,又能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形成“实践 + 美育 + 网络”的协同育人合力。
二、大思政体系下三者融合的理论逻辑
(一)价值导向的一致性
大思政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美育通过艺术熏陶传递理想信念,网络育人借助新媒体传播主流价值,志愿服务则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践行社会责任,三者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
(二)育人功能的互补性
1. 美育为志愿服务注入人文底蕴,例如在乡村支教中融入美术、音乐等课程,既能提升服务质量,又能以美启智、以美润心;
2. 网络育人为志愿服务拓宽传播边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服务过程,既能扩大社会影响,又能实现“服务一人、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3. 志愿服务为美育和网络育人提供实践场域,使抽象的审美教育与虚拟的网络传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体验。
(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青年群体的学习、生活与网络深度绑定,传统志愿服务模式面临覆盖面有限、吸引力不足等挑战。将美育与网络育人融入其中,既是适应青年认知特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志愿服务中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内容创新:构建“思政 + 美育 + 网络”的服务项目库
1. 红色文化传播类:利用 VR 技术还原革命遗址,结合美术创作(如红色主题插画、雕塑),通过线上展览、直播讲解等形式,让志愿服务成为红色美育的载体;
2. 乡村美育帮扶类: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线上课堂开展书法、绘画教学,线下捐赠艺术器材,同步拍摄“美育下乡”纪录片,在网络平台传播乡村儿童的艺术成长故事;
3. 社区文化建设类: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海报设计”“邻里节摄影展”等活动,优秀作品通过社区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既美化社区环境,又传递文明理念。
(二)载体拓展: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平台
1. 搭建志愿服务数字展厅:将线下服务中的美育成果(如手工制品、文艺演出视频)上传至云端,设置“在线点赞”“爱心认购”等功能,实现服务影响力的持续延伸;
2. 开发互动式网络课程:志愿者录制“美育微课堂”(如非遗技艺教学、经典艺术赏析),结合思政元素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弹幕互动、在线答疑增强参与感;
3. 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依托网络平台链接不同地区的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例如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通过线上联合创作、线下成果互换,打破地域限制。
(三)队伍建设:培养“懂思政、通美育、善用网”的志愿骨干
1. 强化培训体系:开设“思政理论 + 美育知识 + 网络技能”专题培训,邀请思政教师、艺术工作者、新媒体从业者授课,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养;
2. 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成立“红色美育宣讲团”“网络文明传播队”等特色队伍,明确分工(如内容策划、艺术创作、技术运维),形成专业化服务能力;
3. 建立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中的美育成果、网络传播效果纳入评价体系,设立“最美美育志愿者”“最佳网络传播案例”等奖项,激发参与动力。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形式化倾向明显
部分志愿服务项目中,美育与网络元素的融入流于表面,例如仅在活动中加入简单的绘画环节,或单纯为了“蹭流量”而拍摄摆拍式视频,缺乏对思政内涵的深度挖掘。
(二)内容吸引力不足
网络传播的美育内容同质化严重,多以知识灌输为主,缺乏符合青年审美趣味的创新表达,导致线上参与度低、传播效果有限。
(三)协同机制不健全
高校、社会机构、网络平台之间缺乏常态化合作,例如志愿者的美育培训资源分散,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不到位,影响融合项目的可持续开展。
(四)风险防控待加强
网络传播中可能出现美育内容被误读、服务过程被恶意剪辑等问题,对志愿服务的公信力和思政导向构成挑战。
五、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避免形式化
1. 建立项目审核机制:由思政专家、美育学者、网络传播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思政融入度”“美育专业性”“网络适配性”进行把关;
2. 推动“一校一品”建设: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如艺术院校侧重美育帮扶,理工院校侧重网络技术支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融合型志愿服务品牌。
(二)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内容吸引力
1. 运用青年话语体系:将思政道理转化为“网言网语”,例如用动漫、说唱形式解读美育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让网络内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2. 引入用户生成内容(UGC):鼓励服务对象(如学生、社区居民)参与创作,志愿者协助优化作品并在网络传播,增强参与者的获得感与认同感。
(三)完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1. 构建“校地企”合作模式:高校提供志愿者与理论支持,地方政府对接服务需求,企业(如互联网平台、文化机构)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共同开发可持续项目;
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国志愿服务中的美育课程、网络传播案例等资源,实现跨地区、跨领域的资源复用与经验交流。
(四)加强风险防控,规范网络传播
1. 建立内容审核制度:明确网络发布的“负面清单”,志愿者上传内容需经团队审核后发布,避免出现价值偏差或不当表述;
2. 提升媒介素养:培训志愿者识别网络谣言、应对舆情的能力,引导其在网络服务中坚守思政立场。
六、结论
大思政体系下,美育育人与网络育人在志愿服务中的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内容创新、载体拓展、队伍建设与机制完善,既能让志愿服务成为美育落地的“实践课堂”,又能使其成为网络育人的“传播阵地”,最终实现“以服务育德、以美育化人、以网络聚力”的育人效果。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如人工智能在个性化美育服务中的应用)、资源整合等路径,推动三者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