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技术及效果评估

作者

王鑫

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鸟观嘴村暗冲组12 号 身份证号码:342427199411273736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不断涌现,但施工噪声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已成为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污染源。建筑施工噪声具有声源复杂、强度高、间歇性等特点,在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噪声常超国家标准。长期受高噪声影响,不仅损害施工人员听力,还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引发邻里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深入研究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技术及其效果评估,对改善声环境、保障健康、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现状分析

(一)噪声来源及特性

建筑施工噪声源复杂多样。土方施工时,挖掘机、装载机运转及运输车辆行驶,产生 85-105 分贝的高噪声,频率成分繁杂。基础施工中,柴油打桩机瞬间噪声超 120 分贝,脉冲式噪声冲击周边环境。主体施工阶段,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持续产生 75-95 分贝的噪声,影响范围广。装饰装修时,电锯、电钻发出高频尖锐噪声,虽声级相对低,但高频特性易引发烦躁情绪,各阶段噪声污染不容忽视。

(二)噪声污染的危害

建筑施工噪声危害涉及多领域。健康层面,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下,易致听力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风险,超 8 小时 / 天、10 年工龄的从业者,噪声性耳聋发病率显著上升。对居民而言,噪声干扰作息,降低睡眠与工作学习效率。社会层面,噪声引发大量投诉纠纷,损害企业声誉,影响城市形象与和谐。此外,还会干扰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正常运行,阻碍其功能实现。

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技术

(一)隔音降噪技术

1. 声屏障设置

声屏障是建筑施工常用的隔音降噪设施,通过在场地周边布设金属、混凝土、透明亚克力等实体屏障,借助声波反射、吸收与衍射原理,削减噪声传播。金属声屏障强度高、耐候性佳,适用于交通繁忙、噪声强烈区域;混凝土声屏障隔音稳定且成本低;透明亚克力声屏障则兼顾降噪与视野,常用于景观要求高的地段。其高度、长度与结构依噪声源、传播路径及环境优化,一般 2-5 米高的声屏障,可实现10-25 分贝降噪效果。

2. 施工场地封闭

施工场地封闭通过彩钢板、帆布围挡实施全封闭或半封闭,隔离施工区域以减少噪声扩散。围挡隔音效果受材料厚度、密度与密封性影响,50-100 毫米厚彩钢板围挡通常可降噪声10-15 分贝。在围挡内侧加装吸音棉、泡沫板等材料,能进一步提升降噪性能。此外,科学规划场地布局,将高噪声设备远离敏感区域,可从多维度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二)消声减振技术

1. 消声器应用

在施工机械设备排气口、进气口安装消声器,是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有效方式。依据消声原理,消声器分为阻性、抗性和阻抗复合式三类。阻性消声器借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擅长削减中高频噪声;抗性消声器依靠管道结构变化处理低频噪声;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融合两者优势,可在宽频范围内高效消声。以混凝土搅拌机为例,在其排气管道安装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能实现15-20 分贝的降噪效果。

2. 减振装置安装

在施工设备与基础间加装橡胶减振垫、弹簧减振器等装置,可阻断设备振动传播,降低固体声噪声。橡胶减振垫弹性与阻尼良好,对中高频振动吸收效果佳;弹簧减振器则适配荷载大、低频振动突出的设备。合理安装减振装置,可使设备振动传递效率下降 60%80% ,噪声降低 8-12 分贝。此外,定期维护设备,保证其稳定运行,也能从源头上减少振动与噪声的产生。

(三)设备优化技术

1. 低噪声设备选用

在建筑施工中,应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从源头控制噪声污染。如以液压打桩机替换柴油打桩机,可降低噪声20-30 分贝;电动挖掘机取代燃油挖掘机,运行噪声能降低10-15 分贝,且更节能环保。同时,新型低噪声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等设备,通过工艺优化也能显著降噪。在设备采购租赁时,需严格把控噪声性能指标,确保满足降噪要求。

2. 设备维护与管理

设备维护管理是降噪关键。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润滑与调试,及时更换磨损部件、紧固松动部位,可避免设备故障引发噪声。合理规划设备运行时间,防止高噪声设备同时作业,减少噪声叠加。此外,加强操作人员培训,使其掌握规范操作与维护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增加噪声,保障施工声环境良好。

三、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技术效果评估

(一)评估指标与方法

1. 评估指标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技术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噪声强度、频谱特性、受影响人群满意度等指标。噪声强度是最直接的评估指标,通过测量治理前后的等效连续 A 声级(Leq)、最大声级(Lmax)等参数,对比分析噪声降低程度。频谱特性分析可了解噪声频率成分的变化,判断治理技术对不同频率噪声的衰减效果。受影响人群满意度则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周边居民、施工人员对声环境改善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2. 评估方法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声级监测法、对比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声级监测法利用声级计、噪声自动监测仪等设备,在施工场地边界、敏感点等位置进行噪声实时监测,获取准确的噪声数据。对比分析法将治理前后的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直观反映治理技术的降噪效果。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向周边居民和施工人员了解噪声污染治理前后对其生活、工作的影响变化,以及对治理措施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此外,还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运用声学软件对噪声传播和治理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为治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商业综合体施工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居民区附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项目初期,土方施工阶段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运行时,边界噪声值高达 95 分贝,远超《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昼间70 分贝限值。

为降低噪声污染,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高度为4 米的金属声屏障,并在围挡内侧铺设50 毫米厚的吸音棉;将燃油挖掘机更换为电动挖掘机;在混凝土搅拌机排气口安装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在设备基础安装橡胶减振垫;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

治理后,通过声级监测显示,施工场地边界等效连续 A 声级降至 65 分贝,降噪效果达30 分贝;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周边居民对声环境的满意度从治理前的 20% 提升至 75% 。该案例表明,综合运用多种噪声污染治理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噪声,显著改善周边声环境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是复杂系统工程,与居民生活、城市和谐息息相关。其污染来源广、危害大,急需有效治理。隔音降噪、消声减振、设备优化等技术各具优势,需依施工与环境特点综合运用,形成系统方案。同时,借助科学评估指标与方法衡量治理效果,为后续改进提供方向。未来应不断创新治理技术,推动建筑施工与声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弘, 魏 巍 . 中 国 建 筑 施 工 噪 声 污 染 防 治 对 策 [J]. 科 技 导报 .2024(20):55-59

[2] 李孟东 , 吴子庚 . 建筑施工噪声分析及防控策略 [J]. 山西建筑 .2024(03):168-171

[3] 唐会凌 , 田娟 . 噪声污染问题化解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0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