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与优化策略
董彪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庄孜建南村小区 身份证号码:370481199007261532
引言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地震灾害频发,从日本阪神大地震到中国汶川地震,无数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损毁,造成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作为抵御地震灾害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众多技术要点。因此,深入研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并探索有效的优化策略,对提升建筑抗震水平、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1 场地选择与地基基础设计
场地选择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首要考量。不同场地条件显著影响地震波传播与建筑地震反应,应优先选开阔、平坦的中硬土地段,避开软弱土、液化土等不利地段,以及发震断裂带等危险区域,以此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地基基础的抗震性能关乎建筑整体安全。设计时需依据建筑类型、荷载与场地条件,合理选用桩基、筏板基础等形式。针对软弱地基,可运用换填、强夯等技术增强承载能力;设计基础时,强化其整体性与连接性,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各部分协同受力,从而有效抵御地震,为建筑安全奠定基础。
1.2 结构体系选型与布置
结构体系选型是抗震设计的关键环节。框架结构空间灵活但抗震较弱,适用于低层建筑;框架 - 剪力墙结构兼具两者优势,适用于中高层;剪力墙结构与筒体结构抗侧刚度高,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选型需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高度与设防烈度。合理的结构布置能提升抗震性能。平面布局应规则对称,避免复杂形状引发扭转;竖向布置需防止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同时,合理设置抗震缝,将结构划分为独立单元,减少地震时结构间相互影响,通过科学的结构布置,优化质量与刚度分布,增强建筑整体抗震能力。
1.3 抗震计算方法与构造措施
抗震计算是确定结构地震内力与变形的重要依据。底部剪力法适用于不超40m 且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多数建筑;时程分析法精度更高,适用于不规则、甲类及高层建筑,实际设计常结合多种方法确保结果准确。构造措施同样是提升抗震性能的关键。梁、柱设计中增加配筋率可增强延性与承载力;构件连接采用焊接、螺栓等可靠方式,保证连接强度;节点构造加强约束,确保内力有效传递。此外,依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与烈度,采取针对性加强措施,从计算与构造两方面共同发力,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水平。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策略
2.1 提升材料性能与创新应用
建筑材料的性能对结构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影响。选择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高强度钢材具有强度高、塑性好的特点,在建筑结构中应用高强度钢材,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同时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能够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应积极探索新型建筑材料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智能材料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可用于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智能材料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等,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优化结构布置与体系创新
在结构布置优化上,要进一步改进建筑平面与竖向布局以提升抗震性能。对于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可设置抗震缝,将其分割成多个规则结构单元,有效减少结构扭转效应。竖向布置时,需避免刚度突变,保证结构刚度沿高度均匀变化。此外,可引入新型结构布置形式,如巨型框架结构和悬挂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由主、次框架构成,主框架承担主要竖向与水平荷载,次框架用于空间分隔,兼具良好抗震性能与空间适应性;悬挂结构借助悬挂索或吊杆,将建筑主要荷载传递至核心筒或巨型柱,具有传力明确、自重轻的特点,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潜力较大。在结构体系创新层面,应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更高效、经济的抗震结构体系。
2.3 应用减震隔震技术
除了采用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外,还可以在传统结构中应用减震隔震技术进行优化。例如,在框架结构中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支撑在正常荷载作用下为结构提供抗侧力刚度,在地震作用下通过屈曲耗能来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中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也是一种有效的减震措施。TMD 由质量块、弹簧和阻尼器组成,通过调整 TMD 的参数,使其固有频率与结构的某一阶振动频率相近,当结构发生振动时,TMD 会产生与结构振动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
2.4 加强抗震设计与施工的协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还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抗震设计与施工的协同,确保设计意图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准确实施。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应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和抗震设计要求,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构件的尺寸、配筋、连接方式等符合设计标准。例如,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保证钢筋的规格、数量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速度和振捣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同时,应加强施工质量检测和验收,对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的部位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在地震灾害中安全的关键环节,其要点涵盖场地选择、结构体系选型、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等多个方面。通过合理把握这些设计要点,并采用有效的优化策略,如提升材料性能、优化结构布置、加强设计与施工协同等,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应不断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实践,紧跟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持续优化抗震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可靠的居住和使用环境,推动建筑行业在抗震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 . 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及优化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02):0025-0028
[2] 曹会敏 . 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及优化策略 [J]. 教育教学研究前沿 .2024(06):69-71
[3] 陈海东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06):0009-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