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与策略

作者

韩彦姣

天津市和平区郑州道 18 号 身份证号:130723199103231729

引言

在建筑行业变革浪潮中,EPC 模式因整合设计、采购、施工环节的优势,成为工程建设主流管理模式。此模式下,承包商负责项目全程,可缩短工期、提升管理效率与可控性。但也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新挑战,因其关乎成本控制与投资收益。深入剖析 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特点,并制定适配策略,对保障项目实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在 EPC 模式中,工程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在项目前期准确估算投资成本,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支出,避免超预算情况发生;在项目竣工后进行准确的结算审核,确保项目投资效益。由于 EPC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工程造价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承包商的利润空间和企业信誉。同时,对于业主而言,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有助于实现投资目标,保障项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因此,加强 EPC 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

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贯穿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全生命周期,突破传统模式各阶段独立管理的局限。设计阶段,既考量技术可行性,更从造价出发,运用限额设计、价值工程等手段,在保障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采购时,依设计需求综合质量、价格、运输等因素选料备,严控采购成本;施工中,借科学组织设计与严格变更管理,确保成本可控。这种一体化管理特性,要求造价管理人员知识储备全面、协调能力突出,从项目全局视角开展造价管控工作。

(二)风险集中性

与传统模式相比,EPC 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风险也更为集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商不仅要承担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如施工技术风险、工期风险等,还要承担设计变更风险、材料设备价格波动风险、政策法规变化风险等。例如,设计阶段如果出现设计深度不足或设计方案不合理,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大量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材料设备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会使采购成本难以控制。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在EPC 模式下,风险管控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设计对造价的主导性

在 EPC 模式中,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起着主导作用。据相关研究表明,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 70%-80% 。由于 EPC 承包商负责项目的设计工作,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直接决定了项目的造价水平。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合理选择材料和设备,能够从源头上降低工程造价。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寸,可以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成本。因此,在 EPC 模式下,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充分发挥设计对造价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关键。

三、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在设计阶段,部分承包商对造价控制重视不足,设计人员偏重技术与美观,忽视造价考量,易导致方案保守或标准过高而推高成本;同时,设计与造价人员缺乏沟通协同,难以对方案进行经济优化,且因设计周期紧张,方案论证不充分、深度不足,为施工变更及成本增加埋下隐患。风险管控方面,承包商普遍缺乏完善的评估预警机制,对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到位,应对措施与预案缺失,如材料价格波动时,因未提前调研、未约定调价条款,只能自担损失。此外,设计、采购、施工各环节间沟通协调机制缺失,信息传递不畅,变更信息难以及时同步,常造成材料浪费、进度受阻与成本攀升。

四、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策略

(一)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1. 强化设计人员的造价意识

对设计人员进行工程造价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到设计方案对造价的重要影响,在设计过程中主动考虑经济因素,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2.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加强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在设计阶段引入造价咨询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实时的经济分析和评估。通过价值工程等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在满足项目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

3. 保证设计深度

合理安排设计周期,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设计方案经过充分的论证和优化,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避免因设计深度不足导致施工阶段的频繁变更,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1. 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项目前期,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识别和分析,建立风险清单。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2. 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例如,对于材料设备价格波动风险,可以通过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建立价格预警机制、进行套期保值等方式进行规避和转移;对于设计变更风险,可以在合同中明确变更的审批程序和费用承担方式,加强对变更的管理和控制。

3. 建立风险监控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风险的变化情况。当风险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三)强化各环节协同管理

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通过信息共享,使各部门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其他部门的需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2. 加强组织协调

明确各部门在项目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各环节之间出现的问题,加强沟通与协作。例如,在设计阶段,组织设计、采购、施工等部门共同参与方案评审,从不同角度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 优化流程管理

对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流程优化,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降低因流程不畅导致的成本增加。

结束语

综上所述,EPC 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具备全生命周期一体化、风险集中、设计主导性强等特征。但目前存在设计阶段造价把控不足、风险管控艰难、各环节协同欠佳等问题。可通过强化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环节协同管理等策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成本有效控制与投资效益最大化。未来还需持续探索创新,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璋彬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J]. 四川建材 .2024(04):225-227

[2] 廖海涛 . 基于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策略 [J]. 建筑与装饰 .2024(08):52-54

[3] 王舟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1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