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时代中国职场新词跨文化传播的三维翻译机制研究

作者

何再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叠加冲击下,中国职场文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内卷”、“躺平”为代表的新词,作为社会心态的晴雨表”,既折射出代际价值观的裂变,又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劳资关系的重构。这些极具本土特质的词汇在跨文化传播中屡屡陷入“译介困境”:西方主流媒体常因文化误读导致语义扭曲;国内官方外宣文本的直译策略则因文化缺省而失效。正如胡庚申 (2013) 所指出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这一观点为职场新词的翻译提供了重要启示。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为此提供了方法论突破。胡庚申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原则,将翻译视为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多向互动的产物。这一理论尤其契合职场新词的翻译实践:其一,职场新词的生成根植于中国独特的职场生态系统;其二,其传播需在跨国资本流动与本土文化认同的张力间寻求平衡。涂凌燕 (2020) 在研究网络新词翻译时也强调:“译者既要保护源语文化生态,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又要照顾译语读者的审美需求”[2],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职场新词的翻译实践。

二、中国职场新词的语言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

作为社会变迁的生动镜像,中国职场新词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当代中国职场文化的多元面貌。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不仅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更在深层次上承载着代际价值观的碰撞、职场生态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微妙变化。

(一)语言特征的多维呈现

1. 创新融合:旧词新意的语言活力。中国职场新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创新性的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往往通过对既有词语的创造性改造,赋予其全新的职场内涵。以“内卷”为例,这个原本用于描述农业发展的专业术语,在职场语境中被巧妙地转义为形容过度竞争导致的效率低下现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新词具有很强的组合能力,可以衍生出“内卷式加班”、“反内卷”等系列表达,展现出汉语强大的构词潜力。

网络基因:数字原住民的表达革命。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使得网络语言成为职场新词的重要孵化器。许多职场流行语都经历了从网络段子到职场术语的蜕变过程。“打工人”这个带着自嘲意味的称呼,最初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因其精准捕捉到现代职场人的生存状态而迅速渗透到日常职场交流中[3]。这类带有网络基因的新词往往具有更强的传播力,更容易引发年轻职场人的情感共鸣。

隐喻智慧:言简意深的表达艺术。中国职场新词常常运用巧妙的隐喻手法,在简洁的表达中蕴含深刻的社会观察。“躺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表面描述的是消极的工作态度,实则暗含着对畸形竞争文化的无声抗议。这种富有隐喻色彩的表达,既符合中国人含蓄的沟通习惯,又能精准传达复杂的职场情绪,展现出汉语独特的表达智慧。

(二)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

1. 代际对话:价值观的碰撞与重构。职场新词生动记录了不同世代职场人的观念差异。“00 后整顿职场”这个略带戏谑的表达,实际上反映了新生代劳动者对传统职场规则的挑战[4]。与前辈们更注重稳定和服从不同,年轻一代更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尊严的维护。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正在重塑中国职场文化的基本样貌。

生态演变:职场形态的多元化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催生了多样化的职场形态,这些变化在新词中得到了即时反映。“996 工作制”、“大小周”等词汇的流行,不仅揭示了互联网行业特殊的工作节奏,也引发了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广泛讨论。这些新词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职场生态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心理图谱:职场焦虑与群体共鸣。职场新词往往能精准捕捉特定社会心理。“35 岁危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年龄标签,实则折射出职场年龄歧视、技能更新压力等多重焦虑。这类词汇的流行,反映了当代职场人共同的生存困境,也促成了群体情绪的宣泄与共鸣。

透过这些鲜活生动的职场新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职场文化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与创新活力。这些词汇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要准确传达这些新词的丰富内涵,需要深入把握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心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这种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不仅具有语言学价值,更为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

三、三维转换视角下职场新词英译策略分析

职场新词的翻译并非简单的语义对应,而是源语与目标语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之间多维调适的动态过程。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本节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切入,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中国职场新词的英译策略选择机制。

(一)语言维适应:形式重构与语义补偿

语言维转换作为生态翻译学“多维适应与选择”理论的核心实践[1],要求译者在源语与译语生态系统间建立动态平衡。该过程需同步完成双重任务:通过形式重构维系源语文化基因的“遗传稳定性”,依托语义补偿推动译语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其操作机制体现为三重路径——直译策略以术语化实现文化概念的“生态位移植”,语义补偿通过认知重构完成隐喻的跨系统嫁接”,混合译法则构建符号共生的“界面缓冲带”。

直译策略与术语化路径:对于具有独特语义结构或目标语存在概念空缺的词汇,采用直译并推动其术语化是核心策略 , 直接按字面翻译反而能保留中文特色。例如:“内卷”译为“involution”。这个词原本是生物学概念(像花瓣向内卷曲),现在被中国网友用来形容“越努力越心累”的职场怪圈。虽然老外一开始可能听不懂,但在学术文章里用多了,慢慢就能明白到它的新含义 [5]。再如“996”译为“996 work schedule”。直译保留数字符号的视觉冲击力,辅以脚注解释“9 am-9 pm, 6 days a week”(《纽约时报》2021),既实现形式对应,又避免信息损耗。此类译法的优势在于维护源语符号的独特性,但需警惕“伪对等现象”。又如“佛系”直译为“Buddha-like”易引发宗教联想,需补充语义限定:“Buddha-likedetachment from workplace competition”。

语义补偿与隐喻重构:当源语隐喻无法在目标语中激活相似联想时,需通过语义扩展或意象替换重建认知关联。如:“搬砖”译为“digital laborer”,将原词中体力劳动隐喻转化突出数字时代的工具人感,通过添加“digital”重构语境。再如:“隐形加班”译为“algorithmic overtime”,以“algorithmic”替代“隐形”,揭示算法监控导致的非自愿工时延长,实现隐喻功能的跨文化移植。此策略的关键在于识别源语隐喻的认知逻辑。如“摸鱼”直译”fish-touching”完全失效,需转换喻体译为“slack off under surveillance”,既保留“带薪划水”的幽默,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混合译法与符号增殖:有一些词本身就是“中英混血”,硬要翻译反而失去内味。这时候不如直接上拼音,再配个“说明书”。“职场 PUA”译为“workplace PUA (psychologicalmanipulation)”,PUA 这个词本来就是英文(搭讪艺术),中国网友拿来形容职场精神控制。保留PUA 这个缩写,老外一看就懂,再加个括号解释“心理操控”,括号内补充解释避免歧义。“大小周”译为“Da-Xiao Zhou (alternating 6/7-day work weeks)”,拼音移植文化符号,括号内解释制度实质,兼顾文化身份标识与信息传递效率。

(二)文化维度调适:意义重构与价值协商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像一位精密的“文化调适师”,既要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质,又要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解释。

1. 文化过滤与概念转换:当某些词汇在目标文化中可能产生负面联想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狼性文化”译为“aggressive corporate ethos”,避免了直接使用“wolf”可能带来的负面联想,同时突出了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工贼”译为“unionunderminer”,将中文里带有强烈道德评判的表达,转化为对行为的客观描述,更符合西方劳资关系的讨论语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应当适度。比如将“996”简单地美化为“dedication culture”,就完全抹杀了这个词汇原有的社会批判意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 文化注释与背景补充: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场概念,往往需要添加适当的解释:“铁饭碗”译为“iron rice bowl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既保留了生动的比喻,又通过补充说明帮助理解其制度背景。“35 岁危机”译为“mid-30s career cliff (agediscrimination in tech sectors)”,特别点明这一现象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根据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带有适度文化注释的译词传播效果更好。但注释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阅读体验。

3. 亚文化表达的转换处理:年轻一代创造的职场流行语往往带有特定的亚文化色彩,翻译时需要寻找合适的对应表达:“反向背调”译为“counter due diligence (employeesvetting employers)”,借用金融术语来表现劳资关系中的新现象。这类翻译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词语背后的文化语境。比如“躺平”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时,与“quiet quitting”运动产生了有趣的呼应,这种文化上的关联值得关注。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词语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认知背景,灵活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既要尽可能保留原词的文化特色,又要确保信息能够被准确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交际维度调适:传播策略与受众适配

在职场新词的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工作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认知特点和传播媒介的特性。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概念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的“适应”和“再生长”。

分层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和传播场景,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翻译方法:如在学术交流场景可以采用术语化翻译配合详细注释。例:“内卷”译为“involution”,并引用相关学者定义进行解释。大众媒体传播可以使用概念类比帮助理解。例:将 *00 后整顿职场”与美国“quiet quitting”运动进行类比。社交媒体传播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例:“摸鱼”译为“Slackfish”并配以相关插图。

语境补充策略:在跨文化传播中,适当的背景说明至关重要。如在知识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图表等形式补充社会经济背景。例:解释“躺平”现象时展示相关就业数据。企业传播可以使用超链接提供延伸阅读。例:解释“狼性文化”时链接具体企业案例。

媒介适配策略:不同数字平台需要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如在短视频平台可以采用“拼音 + 视觉化解释”的方式例:“内卷”配以生动动画进行说明。在专业社交平台可以借助用户互动完善概念解释。例:通过评论区讨论完善专业术语的理解同时需要注意算法的影响,必要时通过关键词优化等方式确保概念的准确传播。在实际操作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策略,在保持概念准确性的同时,确保传播效果的最优化。这要求译者不仅具备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

四、结语

职场新词的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传播效果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译者应当根据目标受众和传播平台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通过持续优化和多方协作,才能实现中国职场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有效传播。这一过程不仅考验译者的专业能力,也是促进跨文化理解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 生态翻译学 : 建构与诠释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3.

[2] 涂凌燕,何再三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网络新词英译中的译者责任 [J] 现代英语 .2020(04),46-48.

[3] 何宜珈 . 从“打工人”看自媒体时代汉语新词的产生及其传播路径 [J] 今古文创 .2022 (20),122-124.

[4] 高原,吴正阳 .“整顿职场”的话语传播与观念建构 [J] 学术交流 2024(09),144-156.

[5] 方寅,李萌. 网络热词的语义建构与解构 —以“内卷”为例 [J]. 语言文字应用,2023(2),112-120.

作者简介:何再三(1982.03),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