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张福燕

阳信县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滨州 2566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为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对文化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键环节,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自信的根基稳固与否,亟待深入研究与优化提升。

1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所具备的特点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以人民为中心,参与主体覆盖全年龄段、各职业群体,从垂髫孩童到银发长者,从职场白领到田间农人,都能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形成“全民参与”的生动格局。内容上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既通过非遗传承、民俗展演守护文化根脉,又借助短视频创作、数字艺术展等拥抱科技浪潮,实现“古今交融”的文化表达。形式上突破空间限制,线下依托社区文化中心、乡村大舞台等阵地开展常态化活动,线上通过直播、云展览等媒介构建“云端文化圈”,形成“双线联动”的传播矩阵。同时,工作机制更强调共建共享,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策划、表演、传播的主体,在自编自导的广场舞展演、邻里共创的社区诗会中,彰显“自我赋能”的文化自觉,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2 群众文化工作之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群众文化工作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层根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文化自信深植民心。它通过组织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等民俗活动,让群众在亲手制作非遗手作、传唱传统歌谣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将“文化根脉”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体验,从而夯实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当群众在社区红歌会中齐唱经典旋律,在乡村戏曲节上演绎地方剧目时,这种沉浸式的文化实践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文化自觉”升华为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更重要的是,群众在参与广场舞编排、短视频文化创作等活动中,会主动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让陕北民歌与电子音乐碰撞、书法艺术与动漫元素融合,这种“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实践,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更以鲜活的创新成果证明了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文化自信在群众的日常实践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长力量。

3 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

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需以“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激活体验”为核心。首先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摸准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比如为青年群体设计电竞文化展、汉服体验日,为银发族策划戏曲票友会、红色故事分享会,确保活动主题“接地气”。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将地域特色与时代元素结合,像在江南水乡举办“非遗 + 文创”市集,把传统蓝印花布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融合,既保留文化本真又注入时尚活力。形式上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既安排专业院团带来精品演出,也设置群众自编自演的“百姓舞台”,甚至通过线上征集创意、线下协同落地的方式,让居民成为活动的“联合策划人”。同时要强化细节把控,从场地布置的文化氛围营造,到互动环节的趣味设计,再到应急方案的完善,让每个环节都能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使文化活动真正成为连接民心的精神纽带。

4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有效措施

4.1 多渠道展开且群众共同参与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需构建“多渠道联动 + 群众共创”的实施体系。一方面拓展活动载体,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实体阵地开展书画展览、广场舞大赛等常态化活动,线上搭建“文化云平台”,通过直播带货非遗手作、云端合唱比赛等形式打破空间限制;另一方面激活群众主体作用,建立“活动创意众筹”机制,鼓励居民通过社区微信群、文化议事会提出活动设想,让退休教师策划读书分享会、手工艺人主导剪纸工作坊,形成“群众提需求—专业团队赋能—全民协同落地”的闭环。这种模式既扩大了文化服务覆盖面,又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创者”,在参与策划、组织、表演的全过程中,使活动内容更贴合真实需求,让文化活力在多元渠道的共振中持续释放。

4.2 积极开展家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家园文化活动,需以“地域文化根脉 + 社区情感联结”为内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立足城乡差异挖掘本土资源,在乡村依托祠堂、晒谷场举办“农耕文化节”,组织村民展演秧歌舞、制作传统农具,让乡土记忆在田间地头焕发新生;在城市社区以“邻里文化”为主题,策划“胡同记忆摄影展”“楼道才艺擂台赛”,将老物件展览与现代快闪表演结合,唤醒居民对居住空间的文化认同。活动设计注重“家园叙事”,鼓励群众用方言讲述家乡故事、以家庭为单位创作情景剧,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民族服饰亲子设计赛”,让家长与孩子共同缝制刺绣纹样,在手工劳作中传递民族文化基因。这种扎根家园的文化实践,既让群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文化温度,又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凝聚社区归属感,使文化活动成为滋养家园情怀的精神沃土。

4.3 引导群众自愿参与

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需从“激发内在动力 + 优化参与体验”双维度破除被动参与困境。一方面通过文化价值渗透唤醒参与自觉,比如在社区公告栏展示非遗传承人访谈视频,在活动预告中突出“手工扎染可美化家居”“书法练习能修身养性”等实用价值,让群众认知到文化活动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打造“零门槛 + 分众化”参与体系,设置“体验开放日”让居民免费试学陶艺、街舞等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层开设“银发书画班”“亲子绘本剧场”,用精准服务降低参与心理压力。同时建立“参与激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文化礼包、优秀参与者社区公示等方式强化正向反馈,让群众在自主选择、轻松参与的过程中,逐渐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与”,使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自觉选择。

4.4 群众文化活动要规模化方向发展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化发展,需以“品牌化运营 + 资源整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聚焦地域文化特色打造IP 项目,如持续举办“黄河文化艺术节”“岭南民俗嘉年华”,通过年度主题迭代、跨区域联动展演,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资源,建立“文化活动联盟”,共享演出设备、师资团队等要素,降低基层活动成本;利用新媒体矩阵扩大传播声量,将社区广场舞大赛升级为“全城热舞”直播赛事,吸引商业赞助与流量关注,形成“活动影响力—资源注入—品质提升”的良性循环。规模化发展并非盲目扩张,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把控活动质量,比如制定《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规范》,对节目创编、场地布置等环节进行统一指导,让分散的基层活动形成集聚效应,既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又通过品牌效应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参与黏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深入分析其特点与意义,优化活动策划与质量提升措施,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传承优秀文化,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推动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 张琦 .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J].发展 ,2024,(10):81-82.

[2] 张有立 . 以版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J]. 中国出版 ,2024,(15):19-22.

[3] 余璇 .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探讨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2,(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