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的思考探究

作者

赵春光

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 014100

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的艺术学校,且二人台艺术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故内蒙古地区还有专业剧团,如。面对新时代多元文化对二人台艺术造成较大冲击,使之陷入发展困境这一现状,等专业剧团以及艺术学校,要以振兴二人台艺术为着眼点,积极探寻能够有效促进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的路径,让二人台艺术始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的意义

二人台艺术约产生于晚清,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早期为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后期发展出如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等诸多表演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二人台艺术内涵与魅力[1]。

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人台艺术的诞生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晋陕文化相互碰撞有着直接关系,这就促使二人台艺术在晋蒙陕冀等地区广受欢迎,使之成为这些地区人们接受文化知识传播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至今,二人台艺术仍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次,二人台艺术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我国倡导繁荣地域文化,助推民族文化振兴,因此发展内蒙古二人台艺术,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最后,内蒙古二人台艺术有“西路”与“东路”之分,其中“西路”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和蒙古族音乐元素,“东路”的汉族文化特色更强。基于此,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有助于认识、了解和考量土默川、乌兰察布盟等地的民众价值取向、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

二、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的路径

(一)因地制宜

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而言。首先,不同地域方面的因地制宜。二人台艺术融合了汉族民歌、蒙古族长调、宗教音乐等多种元素,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区,而不同地域的民众价值取向、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不同,故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既要抓住“共性”,也要立足不同地域的特色,让演出更贴合当地受众的需求,使二人台艺术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其次,同一地域不同场地的因地制宜。二人台艺术不仅局限于剧院,还走入乡村,是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不同的演出环境,等专业剧团应有所侧重,如在乡下演出时,要侧重将原汁原味的内容完整地展示给老百姓,而在剧场演出时,则要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抓住几个点来诠释传统剧目的内容,让同样的剧目内容带来不同的视觉、听觉等享受 [2]。

(二)跨越地域

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要“走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二人台艺术的魅力。比如,赴榆林,开展了“古韵新声贺新春戏曲盛宴闹榆阳”2025 年“大美榆阳·陕北之窗”过大年系列活动——专场演出活动,演绎了精彩的二人台歌舞小戏《挂红灯》、二人台表演唱《十对花》等节目,将二人台的独特魅力带到了榆林老百姓的身边 [3]。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将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结合起来,即在不丢失二人台元素的基础上,涌入新的时代元素,与此同时,不仅要被动受邀,也要主动递出橄榄枝,尤其是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区外的文艺演出活动,使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真正走出“舒适圈”,面向新的观众,接受新的挑战,进而得到新的发展。

(三)采众家之长

京剧大师梅兰芳采众家之长昆曲中的表情、身段、步法等引入了京剧。京剧可以借鉴别的剧种的精华,二人台也可如此,且相较于京剧而言,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二人台艺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空间更大、更广。故而,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要遵循采众家之长这一理念,既直接借鉴其他艺术的精华,又将不可直接引用的精华进行转化,使之适配二人台艺术。

(四)融入文旅

文旅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国内外旅游人数和产值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要抓住这一机遇,借助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这股“东风”,真正地“走出去”。在实践中,二人台艺术发展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打造民族品牌文艺演出,以吸引更多的群体,扩大二人台艺术的受众范围。比如,在每年的旅游旺季,为中老年群体推出如“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这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演出,为青年群体推出二人台现代戏《圆梦》、大型二人台歌舞诗《敕勒歌》,以及大型二人台红色革命舞台剧《王老太太》等大型剧目,展现出二人台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4]。

(五)创编优秀剧目

以优秀剧目推动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走西口》《挂红灯》《打樱桃》《打连成》等传统剧目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看不厌打樱桃、探病、走口外”等关于二人台的顺口溜,更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此现状下,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本可依旧专注原有且已经取得一定群众基础的剧目,但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若真只侧重原有剧目,将在未来陷入穷途末路的困境 [5]。故而,创新始终是推动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就注重创新,编创了诸多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方言快板《推行统编教材意义深》、歌曲《守望相助》、红色情景剧《青山烽火》,以及二人台剧目《敕勒歌》《敕勒情缘》《圆梦》《王老太太》等,为二人台艺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路径发现,二人台艺术以朴实的故事情节、悠扬的旋律音调以及热情的表演手法,在民俗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在新时代仍受多元文化冲击。为让更多人发现二人台艺术的内涵与魅力,喜爱上二人台艺术,新时代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要将重点放在积极借鉴其他艺术精华、抓住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这股“东风”、不断创编优秀剧目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娟 . 从草根到舞台——二人台艺术的形成、发展与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策略 [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21(03):45-52.

[2] 董波 , 李萌 . 新时代“非遗”文化保护的着眼点——以内蒙古戏曲二人台为例 [J]. 中华艺术论丛 ,2024,(01):64-70.

[3] 张勇 . 地方小戏“ 二人台” 的形成、发展及唱腔特点 [J]. 三角洲 ,2024,(16):160-162.

[4] 张娟 . 新媒体时代下内蒙古二人台作品创作与传播研究以《王老太太》为例 [J]. 中国戏剧 ,2024,(02):93-94.

[5] 张欣越 . 浅谈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以《打后套》为例简述 [J]. 黄河之声 ,2024,(01 ):36-3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