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吴雯慧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胜采小学 257000
前言:
由于素质教育推行程度的加深,对小学生的思政教学应做到综合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把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查。本研究所采取的做法,符合相关政策与理念要求,能够依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考核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并研究出了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多种考核方式共同实施的办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一) 政治认同
从小学思政教育的意义上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小学生思政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体制以及文化,且产生深刻的情感认同。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指标设计,第一层指标是政治认同,包含的二级指标有如国家意识、政治观念、社会担当,进一步细分可以量化为行动表现,如知道国旗及国歌的含义、说明核心价值观、参与公益服务等。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从多种途径完成,如对课内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升国旗仪式行为)、对情境性问答题进行评价( 怎样爱护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对实践活动进行考查 ( 绘制以爱校为内容的艺术作品 ),能体现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再延伸至学生在学校的实践以及在社会中的行动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最大程度促进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1]。
( 二) 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作为小学思政课程的关键素养,评价时要侧重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培养,评价系统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构建道德品质等级,设立大一级的道德能力目标体系,包括个人品德、家风家教、社会责任感等;其次,设立小一级的子项,例如,诚信、尊敬师长、爱护公共设施等。从小学生日常的表现、事件描述中(事例)、模拟情景实验(拾金不昧)、参加社区活动服务、教师的评价、同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构成一个立体的评价网,从而做到对小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优点 [2]。
( 三) 法治观念
小学生法治素养是以规则认识与法律思维认知开始阶段的能力要求为指向,具体体现为层层递进的方式,在法治素养这一第一层内部分为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认识、法学基础知识的知晓程度以及遵纪守法行为的基本表现方式,又在内部分列为可以感知的一般行为表现形式,如遵守学校秩序和法律知识基本知晓与基础运用、法律工具的保护性运用等等。评价途径上选择平时的学生表现观察与体验 ( 课堂秩序 )、案例分析研讨与演述 ( 如何对待校园欺凌事件 )、法治小法庭等活动 ( 怎样当好“小法官”) 等形式的评价,结合教师评价、自评以及情境考试等方式,构成了过程与目标评价并重的全方位评价,切实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办事依法的实践习惯。
( 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考核应该侧重于学生调控与塑造个性核心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的适合的生长型的评价体系。具体构架为:第 1 级指标是心理健康,下面的二级指标为情感调控、社会交往和个人认知,在此基础上细分为诸如在课堂上发言的频率、解决同伴冲突的手段、面对困难时的反应等等能够观察到的层面。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借助更为贴近儿童心理的方法如运用绘画心理学的方法(例如“我的心情树”为主题进行绘画)、使用情境观察问卷(例如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跟踪记录学生发展足迹(例如写情绪日记)等,由专门负责心理教育的老师打分、班主任教师每天观察、家长定期报告汇总形成多元信息流,建立一种既是防护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
二、评价实施路径
( 一) 多元评价主体
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联合评价系统,包含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组成的多元化评价团队。具体落实措施如下:教师负责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具体化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家长立足家庭,给予反馈性评价;而社会工作成员从社会化的角度帮助我们得出更多的现实经验参考数据。各个评价主体可通过定期化的沟通交流渠道及公共评价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流通过程通畅。然后,教师作为核心,负责对各个部分所占的比重进行分配(比如:教师评价占 40%,学生同伴评价占30% ,家长评价占 20% ,社区人员评价占 10% ),最后汇总所有评价数据。多元化评价能够全面地展现学生成长状况,促使“学校—家庭—社会”的三元化一体化培育力量建设,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育人价值。
( 二) 多维评价方法
实施小学校园德心培育课程的合理评价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多类型评价,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课堂表现性观察记录(占比 30% )关注学生课间表征、场景模拟考试(占比 20% )判断学生实践性表现、成长性档案夹(占比 25% )保存学生成长记录、项目化等级评价(占比 15% )判断学生综合能力、标准化测试(占比 10% )进行起点水平比较的多维评价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数据综合呈现,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应占到 60% 以上的比例,体现出过程性关注,进而把握学生认识水平、情绪态度、行为表征,实现“评教”
一体,也为个性化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形成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的良性循环机制。
结束语
构建符合小学生的思政课全程评价体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要求。精准定位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手段,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和发展能力的形成,且未来发展还需不断实践以反复完善评价手段,进一步提高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出思政课的教育价值,为其育人培养能够承当建设德体美劳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周军虎 , 崔永江 , 王永力 .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3, (6).21-24.
[2] 胡承波 , 佟恒瑶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1).1-6.
本文系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 年教学研究课题青年课题《基于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小学思政课程创新研究》(课题编号QN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