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档案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丁史卉子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一、引言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业务开展中,档案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疾控病情研究工作开展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电子档案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关键信息载体,其应用贯穿传染病监测预警、慢性病管理及公共卫生决策全流程。随着多源异构数据的跨域共享与智能分析需求激增,电子档案面临数据篡改、未授权访问及隐私泄露三重威胁。
二、电子档案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安全性分析
电子档案的安全性由技术防护、管理流程与法律规制三重维度共同支撑。技术层面,疾控系统需应对多类型威胁:数据传输环节的中间人攻击、存储节点的非授权访问、以及数据分析阶段的逆向工程风险。传统静态加密与防火墙策略难以匹配疾控数据高频交互特性,需引入零信任架构与同态加密技术,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实现“可用不可见”。管理层面,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的权限协同常存在权责模糊,跨域访问日志的追溯失效易引发操作越界。此外,数据全生命周期中匿名化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完善,原始数据二次利用时易触发身份重识别漏洞。[2]
三、电子档案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隐私保护探讨
隐私保护需从数据本体安全、治理框架重构与权益冲突调和三重视角切入。技术实现上,传统匿名化技术仅能消除直接标识符,面对疾控数据中时空轨迹、行为模式等高维特征,单一差分隐私或 k- 匿名化易遭受关联推理攻击。联邦学习与边缘计算虽可实现数据不出域,但在多机构联合建模时,梯度泄露仍可能暴露个体健康画像。为此,需构建动态脱敏机制,根据数据使用场景实时调整脱敏强度,例如在疫情溯源场景保留精确时空信息,在科研分析中则启用泛化处理。治理层面,现行“知情 - 同意”范式与疾控数据的公共属性存在根本冲突,需探索基于公共利益豁免的有限授权机制,通过数据信托架构实现个人数据控制权向专业机构的临时让渡。
四、电子档案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策略构建
(一)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需以动态适应性为核心,构建“框架设计 - 执行监控 - 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框架设计层面,疾控机构应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结合传染病防控场景的敏感性差异,将电子档案划分为核心疫情数据、基础健康档案与科研脱敏数据集三类,对应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执行环节需细化跨部门协作规范,明确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技术供应商的权限边界与责任矩阵,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操作日志的全程可溯与多方共识验证。监控机制应整合 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国内等级保护制度,建立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安全基线与异常行为模式的智能比对,实时触发风险预警。
(二)提升技术应用与防护能力
技术防护体系需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构建分层防御机制。在数据采集端部署轻量化边缘加密模块,通过国密算法 SM9 实现身份认证与密钥分发,避免原始数据暴露于公共网络。传输层采用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格密码学升级TLS 协议,应对未来算力突破引发的解密风险。存储环节引入可信执行环境(TEE),将核心疫情数据隔离于独立安全飞地,确保即使系统被入侵仍可维持敏感信息机密性。访问控制需融合属性基加密(ABE)与智能合约,基于用户角色、数据敏感度及使用场景动态调整权限粒度,例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仅能访问特定时空范围的脱敏数据集。
(三)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安全能力建设需实施全周期、差异化的素养提升计划。针对疾控机构管理层,开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规决策培训,结合典型隐私泄露案例解析权责边界;技术人员需定期参与网络攻防演练,掌握零信任架构部署、同态加密算法优化等前沿技能。基层操作人员重点强化数据采集与脱敏处理规范,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识别社会工程攻击与误操作风险。建立动态权限管理系统,基于岗位职责与行为审计结果自动调整数据访问层级,并采用多模态生物认证技术防范身份盗用。考核机制需将数据安全绩效纳入岗位晋升指标,对高风险岗位实施年度心理测评与行为回溯分析。
(四)推动数据共享与互通机制
数据共享机制需兼顾安全可控与协同效率,构建多层次互操作框架。技术层面,基于联盟链搭建分布式疾控数据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数据调用规则,实现跨机构访问权限的动态授权与操作日志的链上存证,确保共享过程可审计、不可篡改。标准化方面,对接 HL7FHIR 国际医疗数据交换规范,统一电子档案的元数据格式与语义编码规则,消除异构系统间的结构性壁垒。权限管理引入属性基访问控制(ABAC)模型,根据数据接收方的业务属性、信任等级及使用场景生成差异化数据视图,例如仅向科研机构开放脱敏后的聚合统计值。针对跨境联防联控需求,设计双层数据沙箱:外层提供经差分隐私处理的脱敏数据集,内层允许授权机构在隔离环境中分析原始数据,但通过数字水印与操作溯源技术约束数据外泄风险。
五、结语
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是疾控体系数字化转型的伦理与技术双重挑战。在档案工作中应以“风险—收益”动态平衡为基准,构建技术迭代、制度革新与人文价值协同演进的治理生态:一方面通过联邦学习与安全多方计算重塑数据要素流通范式,另一方面依托数据信托与智能合约实现个体授权与公共利益的柔性调和,为全球公共卫生数字化治理提供兼具安全性、包容性与伦理合法性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素芳 .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J]. 办公室业务 ,2025,(6):83-85.
[2] 韦 再 华 .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信 息 化 建 设 要 与 时 俱 进 [J]. 北 京 观察 ,202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