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元素在少儿舞蹈创编中的童趣化改编策略研究
赵笳珮
成都市笳汐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伴随着“非遗进校园”方针的不断发展,传统舞蹈艺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少儿美育之中,然而非遗舞蹈成人化的表现和少儿认知特性之间的冲突也渐渐显现。对 6-12 岁的孩子,蒙古族的顶碗舞平衡技巧和傣族孔雀舞的细致手势等传统舞蹈元素,常常因为缺乏趣味性的转译而难以引起共鸣。如何用契合少儿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的方式解构和重构非遗舞蹈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就成了激活传承的关键。本研究以儿童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的跨学科理论为依据,以朝鲜族农乐舞和彝族烟盒舞的具体改编实例为例,对动作拆解与音乐重构进行了系统论述,并阐述了故事编织和其他童趣化改编的策略意在为少儿舞蹈创编过程中非遗舞蹈的创新性运用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并促进少儿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拆解经典动作形态,设计趣味模仿造型
在儿童心理学视野下,低龄阶段少儿处于具象思维为主期,对抽象文化符号及复杂肢体动作理解能力不足。多门舞蹈很多传统动作都以服务成人表演和文化表达为设计初衷,比如傣族孔雀舞模仿孔雀挺胸抬头的姿势,蕴含着对身体重心的具体控制和肢体延展的需求,对于儿童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挑战,而且他们很难直接感受到其文化的深意。通过对经典动作进行拆解,形成具象化和生活化模仿造型,可以巧妙地将非遗舞蹈核心形态特征变成少儿所熟知的形象符号。这一改造遵循“具体──抽象”的认知逻辑,首先使少儿通过对小动物和自然景物的有趣造型模仿来建立动作记忆,然后循序渐进地渗透运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不仅降低学习门槛,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其非遗舞蹈感知力 [1]。
编创团队在对朝鲜族农乐舞进行儿童版本的改编过程中,对该舞蹈中的“扛手”和“顿足”等标志性动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使这些运动更加符合少儿认知特点,研究小组把“扛手”运动拆解成模仿小松鼠捧松果的姿势,小朋友们两手抱胸、微耸肩,似乎在小心地捧着自己喜爱的水果;“顿足”这一动作被设计成模仿小兔子跳跃的方式,要求孩子们站在脚尖上轻轻地跳跃,并在着陆时迅速触地。在编创实践中,孩子们对这些趣味造型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一位 6 岁的小学员兴奋地表示 :“我觉得自己变身森林小松鼠格外有趣!”通过这一改编,既使少儿容易掌握朝鲜族农乐舞基本动作,又能通过趣味模仿使其体会朝鲜族人民田间劳作的欢乐气氛,达到生动传承非遗文化目的。
二、提炼传统音乐节奏,融入欢快童趣韵律
在儿童音乐心理学视角下,少儿音乐感知带有明显的直观性、情感性特征[2]。6-12 岁少儿处在音乐感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与缓慢而深刻的旋律相比,他们更容易受到节奏轻快、旋律跃动的音乐的影响。旄舞蹈传统音乐更多地是为具体历史文化语境和表演场景服务,比如侗族大歌复调结构,彝族海菜腔绵长拖腔等,虽然很有艺术价值,但繁复的节奏型和舒缓的节奏很难刺激少儿舞蹈表现欲。通过对音乐中具有辨识度节奏内核的提炼,并融入契合儿童心理期待的跳跃音符,重复乐段及趣味音效等,可以建构契合儿童情感需求的听觉语言。这一改编既符合少儿认知发展规律,更能借助音乐的感染力来引导少儿肢体律动,让舞蹈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表现,真正做到将少儿音乐和少儿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彝族烟盒舞少儿版本改编为例,主创小组将上述音乐改编理念付诸实践,对彝族民间音乐三弦琴和烟盒敲击所构成的“哒哒”韵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使之具有童趣化的表现方式,小组保留以三弦琴为中心的旋律方向,并融合竹制风铃和陶笛这类音色清澈的民族乐器进行演奏,还添加有模拟彝族山间鸟鸣和小溪淙淙的环境音效。节奏编排方面,把传统舞蹈比较规则的切分节奏变成了更有跳跃感的附点音符和三连音,并结合拍手,跺脚等身体打击乐的朴素形式,谱写了《彝家小阿妹》配乐。通过教学实践,少儿伴随着音乐模仿山雀叫声,自然地摇摆手臂,听着溪流声即兴地创编了踏水舞步,教室里笑声不断。最后的舞台表演,幼儿在轻松灵动的乐曲声里,把彝族烟盒舞俏皮生动的一面表现出来,成功地把古老的非遗音乐变成了与少儿审美相符的艺术表现。
三、转化深厚文化内涵,编织趣味故事剧情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少儿在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的思维特征以直观形象为主,难以理解抽象的文化符号与深层寓意。民族舞蹈负载了民族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智慧,比如蒙古族安代舞驱邪祈福等仪式性动作,藏族锅庄舞尊崇自然神灵等表现方式,这些文化内涵如果用说教的方式来传达,很容易造成少儿兴趣的丧失。而故事作为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传播载体,与少儿认知习惯自然吻合。通过对非遗舞蹈文化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新组合,编织出富有趣味性和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可以实现抽象文化向具象化人物,情节和情景的转换。比如根据英雄传说进行舞蹈剧情设计,使少儿在饰演人物时,用肢体语言演绎出故事来,既可以深化文化内涵,也可以通过情感共鸣推动非遗文化的世代传承,让舞蹈由简单的肢体表演向文化叙事升华。
在改编土家族摆手舞的少儿版本时,创作团队以土家族“毛古斯”传说为灵感,设计了“小小勇士们保卫着自己的家园”的故事剧情。舞蹈通过舞台布置模仿古代原始森林的景象,孩子们如同活泼的小动物在其中跳跃;随着情节的发展,土家族小战士为了防御外敌而跳起了“狩猎”“出征”等传统摆手舞,并以整齐而有力量的摆手和屈膝动作来显示自己的胆量;最后以集体圈起来欢跳“庆功舞”来传达团结、友爱等主题。编创时,老师指导少儿综合运用土家族服饰和歌谣的要素对角色造型和舞蹈细节。一位小学员兴奋地说 :“我为这个小勇士设计了一个头饰,上面长着羽毛,像是传说中能够带来强大能量的神鸟一样!”这种把非遗文化融于故事之中的改编,使儿童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深切感受土家族人顽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语
对舞蹈元素进行童趣化改编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和少儿心灵进行一次对话。通过将动作形态拆解成有趣的模仿造型,少儿“玩造型”时就能接触到舞蹈肢体密码;通过将音乐节奏重建并融入童真韵律,让古老旋律和少儿生命律动共振;透过编织故事剧情来转换文化内涵,使抽象的民族精神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变得具象可感。这些策略既给少儿舞蹈创编带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又潜移默化地完成非遗文化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创造性转化。今后,要实现更优质的少儿化舞蹈表达,还需要深耕文化本体,不断探索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感染力的改编路径,同时把握传统基因与时代审美之间的平衡,使千年非遗以少儿之舞散发出时代新辉。
参考文献:
[1] 李雪馨 . 非遗舞蹈元素在群文舞蹈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J]. 参花 ,2024,(26):125-127.
[2] 段 笑 旭 . 新 媒 体 时 代 非 遗 舞 蹈 的 传 承 与 传 播 [J]. 名 作 欣赏 ,2024,(2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