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林港水
安溪县城厢中学
引言: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探究的热点,其强调培养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及历史价值观。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创新路径,旨在构建更符合素养导向历史课堂,增强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与人文情怀。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困境与挑战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制约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摆脱应试导向桎梏,教师普遍存在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倾向,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与探究性。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停留表面,未能深入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致使教学目标设定偏离素养培养方向。同时,教材使用过于教条,未能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价值,教学内容组织缺乏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评价体系仍侧重知识考核,对思维能力、历史意识评价不足,导致教学实践难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学生方面则表现为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对历史学科认识肤浅,将历史学习简单理解为背诵史实,缺乏历史思维培养意识;学生在史料解读、历史问题探究环节表现出明显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独立思考习惯。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也构成重要制约因素,许多学校缺乏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库,教学手段较为老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限。且历史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不足,影响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这些问题共同构成初中历史教学变革阻力,需要通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多方面努力加以解决。
二、基于历史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创新与突破
历史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创新需聚焦问题导向学习与史料解读能力提升,构建历史探究式课堂生态。问题导向教学强调设计具有认知冲突历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原始人类为何能够从自然界脱颖而出”等核心问题引领课堂。史料解读教学则注重多元史料呈现,包括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图像等,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建构历史认知;历史情境还原教学模式通过场景再现,帮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历史情境。教学设计应注重历史发展逻辑呈现,引导学生把握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过程,理解重大历史转折点背后深层原因;而课堂互动则要突破传统问答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应打破教材局限,引入最新考古发现与学术成果,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形成开放性历史观念。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考古学家工作坊探究活动。课前学生分组收集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遗址信息,课堂上模拟考古发掘现场,每组负责一处遗址文物分析;而教师准备仿制陶器、骨器、玉器等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触摸感知原始工艺水平。学生扮演考古学家,分析文物功能、制作工艺,推测当时生活场景。然后各组交流不同遗址文化特点,绘制中国史前文化分布地图,探讨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江南水稻种植与黄河流域粟作农业区别,分析农业起源多元化特点。课堂的最终环节,学生共同讨论为何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核心问题,构建历史因果联系;课后设计参观当地博物馆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真实文物,撰写考古日记,巩固历史探究体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合信息技术历史课堂活动设计与应用
信息技术融入历史课堂需关注技术与学科本质深度契合,避免形式大于内容问题。历史学科特有时空跨度大、史料解读复杂等特点决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向,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通过数字地图呈现历史事件空间变迁,培养宏观把握能力;利用史料数据库建设拓展学习资源边界,突破教材局限。历史专题网站构建能够成为课堂拓展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协作探究,形成历史探究共同体。历史影像资源整合应聚焦历史叙事,如选取优质历史纪录片片段,配合探究式提问,引导学生从影像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交互式时间轴制作有助于学生建构清晰历史脉络,将碎片化历史知识转化为系统性认知。历史人物关系网络图绘制则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关系,把握社会结构变迁。历史微课的开发则应注重微而精原则,聚焦核心概念讲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结构化支持。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时代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丝路数字博物馆项目学习活动。课前创建班级云端协作平台,划分长安城繁荣、丝绸之路贸易、唐朝外交、宗教文化交流等主题小组。课堂上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查阅电子史料,如《长安志》《西域记》描述片段,唐代壁画图像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地图工具标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与文化遗迹,通过 AR 技术还原长安城坊市结构与贸易市集场景;并由学生协作制作唐朝外来文化影响地图,追踪佛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路线与影响范围。各小组运用多媒体工具创作主题展区,如制作唐朝四方宾客虚拟人物形象,利用 AI 语音技术模拟不同国家使者介绍本国与唐朝交往情况。课堂最终环节举办数字丝路博览会,学生通过屏幕共享展示探究成果,并以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其他班级观展评价;教师引导总结讨论“为何唐朝能成为世界文明中心”问题,深化对开放包容历史传统理解。此案例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让抽象历史概念具象化,学生在数字环境中重构历史认知,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与全球史视野。
结论: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需要综合施策,多维突破。一方面应深化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理解,明确教学目标指向;另一方面需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模式。基于历史思维培养教学设计应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历史解释能力、证据意识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则为历史教学提供新支撑,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习体验。未来历史教学改革应继续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不断深化教学探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更具实效性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历史学科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江颖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创新实践 [J]. 藏天 下 ,2024,10(5):103-105,109.
[2] 胡易佳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美育教学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8):47.
[3] 黄云峰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4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