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防控措施探讨
王超
镇赉县水政水资源管理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300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是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大坝、厂房、闸门等关键部位。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释放、环境温差变化、结构约束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而形成裂缝。温度裂缝不仅影响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还可能引发渗漏、钢筋锈蚀等严重后果,威胁工程安全运行。通过系统分析温度裂缝产生机理,探索创新防控技术,建立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对提升水电工程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分析
(一)温度裂缝形成机理与成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水泥水化反应是主要热源,在混凝土浇筑后的72 小时内,水化热释放最为集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上升,形成显著的温度梯度。由于混凝土导热系数较低,内部热量难以快速散发,导致内外温差可达 20-30 摄氏度。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混凝土体积收缩产生拉应力 [1]。环境因素对温度裂缝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昼夜温差变化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波动频繁,而内部温度变化相对缓慢,形成不均匀的温度应力分布。风速、湿度、日照等气候条件改变混凝土表面散热速率。结构约束条件是温度裂缝产生的关键因素,基础约束使混凝土底部收缩受限,在结构薄弱部位形成应力集中。
(二)温度裂缝对结构安全的危害
温度裂缝对水电工程结构安全造成多方面危害。结构整体性受损是最直接的影响,裂缝切断混凝土内部应力传递路径,降低结构承载能力和刚度。对于水工结构而言,抗渗性能的削弱尤为严重,裂缝为水流提供渗透通道,破坏混凝土密实性,长期渗水还会引起内部钢筋锈蚀。耐久性能的退化是温度裂缝的长期危害。裂缝为有害物质侵入提供便利条件,氯离子、硫酸盐等腐蚀介质通过裂缝深入混凝土内部,引发化学侵蚀反应。冻融循环作用下,裂缝内积水反复结冰融化,产生膨胀压力使裂缝不断扩展。初期微细裂缝在荷载循环作用下逐渐扩展,形成贯穿性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储备。
(三)现行防控技术的局限性
当前水电工程温度裂缝防控技术存在诸多局限性。传统配合比设计主要关注强度指标,对温度控制性能考虑不足。常用的降低水化热措施如掺加粉煤灰、矿渣等,虽然能减缓温升速率,但对早期强度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水胶比控制与和易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施工工艺控制缺乏系统性。现有温控措施多为经验性做法,缺乏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通水冷却管路布置往往基于经验判断,冷却效果难以精确控制。监测预警系统的局限性突出,传统温度监测点位有限,应力监测技术不够成熟。
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防控技术措施
(一)基于成因机理的源头预防措施
源头预防工作是应对温度裂缝的核心策略,借助优化材料选取和配合比规划,从根本上降低温度应力的生成,合理安排胶凝材料体系是核心要点,选用中热或低热水泥作为主要的胶凝材料,搭配适当数量的高品质粉煤灰、磨细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把粉煤灰的添加量把控在 20%-30% 的范围,既能够切实降低水化热的峰值,又可以优化混凝土的和易性能,矿渣的添加量适宜控制在 15% 至 25% 范围,优化骨料的级配对于收缩变形的控制有着关键意义 [2],运用连续级配方案进行设计,恰当搭配粗细骨料的占比,把粗骨料的最大粒径限制在 150mm 以下。优先选用线膨胀系数低、弹性模量高的高品质骨料,杜绝使用活性骨料,运用外加剂复配技术能够兼顾多种性能要求,运用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实现减水比例超过 25% ,联合运用缓凝剂让凝结时间变长,适当添加膨胀剂以弥补收缩变形,水胶比要维持在 0.40 到 0.45 这个范围。
(二)基于安全保障的过程控制措施
要防控温度裂缝,过程控制是核心要点,依靠精细的施工管理来保障各项控温举措得以有效落实,浇筑工艺控制方面,采取的是薄层面持续浇筑的办法,每层的厚度限定在1.5 - 2.0 米,把层与层之间的间隔时长控制在 24 - 48 小时。恰当安排混凝土浇筑的先后顺序,杜绝在混凝土温度达到峰值的时段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通水冷却系统的规划和运作是实现核心控温的主要办法,冷却用的水管采用管壁较薄的无缝钢管,选用 50 -75 毫米直径,从而实现优良的传热效果,管道铺设采用蜿蜒曲折的蛇形样式或者规整的网格样式,间隔距离把控在 1.5 - 2.0 米。将冷却水的温度控制范围设定为 5 至 15 摄氏度,把水流速度维持在 0.8 至 1.2 米每秒,采取表面的保温和保湿办法,对调控表面温度梯度极为重要,使用复合型保温材料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一般保温层厚度至少为 50mm ,选用导热系数低于 0.1W/(m⋅K) 的高品质保温材料,为达到保湿效果,可采取喷雾撒水或者覆盖潮湿物料的方式,让表面相对湿度维持在不低于 85% 的水平。
(三)基于技术升级的综合防控体系
综合防控系统整合先进技术方法,实现温度裂缝智能化防范与控制。温度场仿真分析方法搭建三维有限元模型,考量水化热释放、环境传热、结构约束等要素,计算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及应力状态,预估温度峰值出现时刻和位置,识别高风险区域。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全阶段动态管控,布置分布式光纤测温体系,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不间断测量,测点的分布密度为每平方米 4 - 6 个,测量精准度达到正负 0.1 摄氏度,装设无线应变传感器来监控结构的应力变动,搭建环境监测站点,实时获取气温、湿度、风速等环境方面的参数[3]。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融合多源监测资讯,构建温度应力分析模型,对结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测算,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异常模式加以识别,一旦温度梯度超出预设阈值或者应力逼近限制数值,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打造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达成现场人员实时信息获取与决策辅助。自动化控制施工流程,提高温控的精准度与效率,冷却水循环系统装有自动控制设备,依据所监测的温度自动调整进水的温度与流量,保温材料铺设工作采用机械作业模式,混凝土的养护借助自动喷淋装置,打造温控专项施工预案,组建温控专业团队,构建检查验收机制与应急处置预案。
结语:
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过程控制、监测预警等多个环节统筹考虑。通过深入分析温度裂缝形成机理,针对性地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综合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温度裂缝发生风险,保障水电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温度裂缝防控技术将更加完善和高效。未来应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智能化施工技术,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水电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秀高 . 水电站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塑性裂缝及控制措施 [J]. 江西建材 ,2025,(05):122-124+130.
[2] 宋丽萍 . 水利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 [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50(07):8-11.
[3] 姜峰 . 大体积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探析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49(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