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策略探析
邓燕琼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底堡学校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命脉,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智慧,初中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通过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能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又能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然而当前融合实践中仍存诸多问题,亟需从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多维度探索有效路径。探究立足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剖析传统文化融入现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教材编排已逐步增加古诗文比例并适当添加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内容,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诵读经典、文化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整体观察融合质量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碎片化难以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囿于课本讲解与机械记忆缺乏活力。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认知欠缺传授能力有限,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安排不足,往往流于形式,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客观反映学习效果。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外来文化机会增多,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成效。
深入分析上述问题背后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环境方面应试教育影响依然存在,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文化素养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仍然偏低,且多以知识点形式出现缺乏情感熏陶与价值引导,教学理念方面部分教师固守传统讲授模式,未能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导致课堂活力不足。这些问题反映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需要从理念更新、方法创新等多角度寻求突破,解决这些问题既需审视教育宏观政策调整也需聚焦课堂微观实践改进,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局面。
二、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方法探索与路径设计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需构建主题式教学模式,突破教材局限围绕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主题设计系列课程,形成完整知识网络体系,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环境成为关键途径,通过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魅力,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势在必行,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展示传统文化场景弥补时空限制,使古典文化焕发现代活力,构建校内外联动教学体系同样重要,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以定期举办文化节开展书法、国画等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接触真实文化场景,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技艺展示与互动。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则能打破学科壁垒,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多门课程,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以七年级下册第 10 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为例,应当采用文本解读 + 文化探究 + 情境体验三位一体模式,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山海经》相关资料了解这部中国古代奇书背景与内容特点建立先备知识框架。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当展示《山海经》插图或改编动画片段激发学习兴趣,文本解读阶段引导学生品味鲁迅先生细腻笔触中阿长形象塑造,感受传统民间女性智慧与朴实品格。文化探究环节组织《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主题研讨,探究中国远古神话体系与世界观构建,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独特想象力与创造力。情境体验环节可以分组开展续写《山海经》创意活动,让学生模仿原著风格创作包含奇异生物或地理描写故事,既锻炼写作能力又深化对传统文化理解。课后拓展应当组织我心中《山海经》插画展,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描述绘制想象中奇异生物形象,或制作多媒体作品让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表达方式焕发新生命。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与创新发展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是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关键环节,应突破单一考试模式从知识掌握、能力应用等维度全面考察学习效果,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阅读古籍心得、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形成完整成长轨迹,设计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合作等角度评估学生参与度与进步幅度,引入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与评价意识。创新发展方面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路径,挖掘现代价值引导学生从古人智慧中获取解决现实问题启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呈现形式,鼓励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微视频、动画、图文故事等作品展现传统文化新魅力。推动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也至关重要,构建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课程前提下开发选修课程与
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
以八年级下册第 9 课《桃花源记》教学为例,应当构建文本解读—情境体验—价值反思三维评价体系,知识维度评价围绕文本理解与文言文翻译能力展开,通过课堂问答、随堂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作品语言特点、结构布局掌握情况。能力维度评价聚焦学生创造性转化能力,组织桃花源景观设计项目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描述,运用绘画或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桃花源场景,评价标准包括文本依据充分性、艺术表现力等。情感态度维度则通过理想社会建构主题讨论,让学生结合当代社会现实表达对理想生活追求,进行价值观评价,采用桃源文化寻踪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评价,鼓励学生调查本地区与桃源文化相关地名、传说等,形成调研报告,既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又锻炼综合实践能力。整个评价过程注重即时反馈与激励引导,每完成一项任务,师组织同学间互评互议,并给予针对性建议形成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多元立体评价使《桃花源记》教学突破课文本身局限,拓展至传统文化意蕴探究与现代价值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探索多元方法,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融合质量与教学效果,当前实践表明成功融合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协同机制。未来发展应着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情怀。只有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娜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J]. 中华活页文选(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
[2] 雍宇梅 .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C]//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一).2024.
[3] 李川博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析 [J].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