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探究

作者

洪正鹏

大姚县六苴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省楚雄州 675401

引言

生态林业建设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通过科学营林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然而,技术推广作为连接科研与实践的桥梁,在实际推进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系统梳理林业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对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意义

推广适应性强的林业技术,可有效提升生态林成活率与生长质量,减少因技术滞后导致的资源低效消耗。近自然林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减少人工干预,可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稳定性,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建立结构更优、功能更强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林业技术推广对生态林业建设的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资源质量提升层面,更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带动林农增收,科技进步可通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间接但显著增加林农经济收益。此外,林业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通过提升林农现代化管理技能,推动林业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2 林业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

2.1 信息化推广手段滞后

大姚县信息化技术在林业推广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广西“八桂小林通”APP 等成熟平台相比,大姚县的技术推广仍以线下集中培训为主,尚未建立常态化的线上指导渠道。偏远山区的林农因交通不便、时间受限,难以及时参与现场培训,对新技术的疑问也难以通过即时沟通解决。

2.2 推广体系协同性不足

大姚县“县级林长包乡(镇)、乡(镇)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组”的三级林长体系虽实现了管理责任的全覆盖,但在技术推广环节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一方面,基层林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部分乡镇仅有 1-2 名专职技术人员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滞后,难以掌握最新的林业技术要点;另一方面,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如核桃提质增效示范基地虽展示了技术效果,但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与经验推广,制约了技术普及速度。

2.3 技术适配性待提升

大姚县依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专家团队,在核桃提质增效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技术的适配问题仍较突出,以核桃疏密、矮化技术为例,该技术虽能显著提高产量,但修剪、施肥等管理环节的精细化要求增加了小规模种植户的劳动强度与成本投入。大姚县地处干热河谷气候区,部分从外地引进的树种因适应性研究不足,出现了生长不良、抗逆性弱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技术推广的实际效益。

2.4 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

林业技术推广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需稳定的资金支持,但大姚县部分项目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有限。以光伏与林业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该模式虽能兼顾生态修复与能源开发,但因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植被管护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风险不确定,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技术项目难以持续推广,影响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进程。

3 林业技术推广的优化策略

3.1 推进技术本土化

针对区域生态特征(如干热河谷气候),需联合科研机构开展适应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耐旱、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筛选及配套管理技术,优化现有技术的操作流程以降低劳动强度。例如,可通过分析区域气候、土壤等因子,筛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突出的乡土树种,结合轻简化栽培技术,减少小规模种植户的管理负担。推广物联网监测、AI 病虫害识别等技术,建立覆盖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环节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技术集成提升生态修复与产业管理的精准性,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森林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为技术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人工监测成本。

3.2 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针对基层人员老龄化问题,需建立常态化技术轮训机制,通过跨区域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重点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科技示范户。基层技术队伍是技术推广的执行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技术落地效果,因此需通过系统性培训强化其对新技术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职称评定倾斜、绩效奖励等方式吸引青年人才扎根基层,探索林长与科技特派员的协同机制,增强技术指导的专业性与持续性。

3.3 深化数据化赋能

整合遥感监测、 GIS 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源,建立覆盖资源管理、技术推广、灾害预警的一体化系统,解决信息滞后问题。全域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集成与共享,可实现林业资源的动态监管与精准管理,为技术推广提供全周期数据支撑。例如,通过遥感影像识别林地变化,结合 GIS 分析技术适用区域,提升技术推广的科学性。开发轻量化移动应用,提供实时咨询与远程诊断功能,降低技术获取门槛,推动技术传播效率提升。移动端应用可突破空间限制,使林农通过手机即可获取技术指导、查询政策信息,解决偏远地区技术信息传递不畅问题,提升技术普及的覆盖面与便捷性。

3.4 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

打破单一政府主导模式,建立公益性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及合作社协同参与的推广网络,强化示范基地的动态评估与辐射带动作用。多元化推广体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可实现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公益性机构提供基础服务,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源头,企业推动技术产业化,合作社组织林农参与,形成完整的闭环链条。

3.5 优化资金投入与市场化运作

在财政支持基础上探索 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推广,明确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分担机制,多元化资金机制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通过社会资本的参与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要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制度,定期开展项目评估与验收,对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持续支持,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估是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可动态调整资金分配策略,确保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高效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支撑。因此,应进一步整合政策、科技、人才与资本力量,推动技术推广的转型,为生态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罗边疆 . 林业育苗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J]. 棉花科学 ,2025,47(01):55-57.

[2] 朱宜东 . 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措施 [J].农村科学实验 ,2024(22):132-134.

[3] 龙平光 . 生态林业建设中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桂林为例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22):135-137.

[4] 郭瑞辰 . 山东省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南方农业 ,2024,18(20):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