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发展的研究

作者

吴华军

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

摘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和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工作安排。本文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经多方调研,结合北碚实际,针对当前教育培养学用脱节、科技创新生态不优、人才服务保障散弱等方面问题,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建议,坚持走改革路、打创新牌,搭建人才、技术、资金交流平台,提升专业化科技服务水平,充分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致力服务北碚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

一、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北碚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才引领驱动,采取有力措施抓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在机制完善、载体搭建、政策保障、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现目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特别是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还存在部分制约瓶颈。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不高。高校学科专业整体水平与国家战略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匹配度不够。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学科专业布局不够优化,学科专业规模偏大、分布不均,工学门类博士点占比较低,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布局滞后。

(二)高校科技创新转移转化配置不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以西南大学为例:初步统计有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专利成果共计约2500项,但是近三年专利转化率仅为3%,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成果转化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存在风险高、周期长、熟化慢的问题。

(三)校地人才服务对创新创业支撑不足。人才服务政策重生活性服务、轻生产性服务,且服务频次不高,难以适应人才创新创业需要。以金融支持为例:北碚区未设立面向人才的专业投资基金,种子基金累计支持企业仅4家,培育“种子”作用不足。同时,私募基金偏向投资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多数早期项目得不到关注,一些优质项目因无资本支持走向失败或迁移。

二、深度融合性改革建议

结合北碚区现实情况,应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核心,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改革为突破,聚合地方政府与高校“两大主体”深度合作,聚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聚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聚集人才认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交流合作“五类服务”,聚效项目遴选、诊断赋能、分类培育、赛马比拼、出孵成长、接续支持“六项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完整工作体系。

(一)教育赋能,面向市场需求开展产教融合。一是聚焦人才联合培养能力提升。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应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高质量建设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为校企人才培养与实践提供培育环境。政府牵头,大力支持区内外高校及区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联合京东方集团、四联集团等区内龙头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打造“订单班”“命名班”,建立“中央厨房式”工程师成长实训通道,培养现代制造业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二是聚焦技术联合攻关成果溢出。探索构建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加快形成头部高校强强联合、校地企协同联动的科研新模式。通过政府搭桥,鼓励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人才密切合作,面向地方产业需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三是聚焦项目联合储备科创集聚。坚持用好大学人才集聚优势,突出“科创+产业”导向,通过自主申报、赛事遴选、第三方推荐等方式,面向市内外吸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持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早期创业人才团队进入储备库。获得国家和市级立项支持并通过验收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技术攻关项目优先进入中试项目库,优先推荐入库项目转化熟化,促进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二)科技强基,面向成果转化提供市场服务。一是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西南大学(重庆)产业研究院、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强化概念验证中心、未来产业孵化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机制,推动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明确共享折扣力度、工作流程等,政府应对共享效果好、服务质量优的单位给予支持。二是引育充实科技服务力量。聚焦人才创新创业关键环节,以贡献为导向出台专项支持举措,引育职业经理人、技术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等陪跑队伍和知识产权、金融等9类专业机构,为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发布、评估、交易、展示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常态举办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应进一步完善研发项目供需的动态收集、动态发布、快速对接、精准匹配服务机制,定期举办“智汇北碚”“缙云狮峰”等系列品牌活动,通过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人才学术论坛等活动,搭建人才、技术、资金要素交流平台。

(三)人才服务,面向创新创业强化支持保障。一是做优人才服务线上智能化。依托“渝才荟”平台,作为人才服务总入口,集成上线全周期服务事项,形成多跨协同、开放共享、整体智治的线上服务“大脑”,做到人才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根据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为在碚来碚发展的人才分类赋予“人才码”,作为人才享受各类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的电子凭证。二是做实人才服务线下全要素。在成果转化、企业引育、财税、金融等领域出台一批“真金白银”的配套政策。组建人才创新创业工作联络员队伍,面向人才推行“全链条”“精准式”“嵌入式”“跟踪式”服务,“点对点”解决人才创新创业普遍关注的人才引进、后勤保障、项目落地等关键事项,全方位满足人才普惠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三是做强人才创新创业金融赋能。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成立人才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人才贷”,推出“人才险”,鼓励银行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创新研发贷款、科技转化贷款等,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

(四)产业发展,面向成长链路加快企业培育。一是引育科创项目入驻集聚。盘活高校就近闲置楼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配套功能,集中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吸引高新产业、高成长性、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与团队入孵。二是加强初创企业孵化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服务引导计划,聘请专职驻点创业导师提供涵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辅导,服务内容覆盖政策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服务等领域,并引进各个领域的专业陪跑队伍和市场化机构,提高科创企业、初创企业存活率,助推企业加速出孵成长。三是打造企业成长完整链路。探索“开放平台、免租入驻、孵化帮扶、限期退出”工作模式,为入驻“一圈一港”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种子期—孵化期—成长期—发展期“四阶链式孵化”培育服务,构建“众创空间生成—孵化器培育—科创园加速—产业园拓展”的创新链条,助推企业加速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