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美燕

南安市紫封小学

引言: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由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大,传统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满足认知发展需求。可视化教学通过视觉呈现方式将抽象几何概念转化为直观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表征。探究针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可视化教学有效策略期望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几何思维发展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群体普遍认识到可视化教学重要性,课堂中尝试运用实物展示、图片呈现或简单动画等基础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特征、立体图形构造等几何概念。然而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明显局限性: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城乡学校间教学设备差异显著,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必要多媒体设备支持影响可视化教学实施效果。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可视化教学理念理解不深入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难以设计制作高质量可视化教学材料,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度不高,部分可视化教学设计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未能有效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现阶段可视化教学应用模式亦存在明显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单一化过度依赖静态图片或简单演示,缺乏动态交互性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学过程碎片化,可视化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教学目标结合不紧密,时常出现为用而用现象。教学效果浅表化,部分教师仅关注几何图形表面特征展示忽视深层次数学思维培养,导致学生对几何概念理解停留在表象层面难以形成系统几何思维,教学互动形式化师生互动流于表面,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视化教材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引导与反思环节影响知识内化与迁移应用。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优化应立足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完整视觉体验系统,其本质在于转变教学思路,从静态呈现转向动态构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可视化教学核心价值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感知层面,通过视觉刺激建立直观印象形成初步概念,二是认知层面,借助可视媒介搭建抽象思维桥梁促进概念内化,三是应用层面,通过情境还原强化知识迁移实现能力外显。优化策略应着重创设多维体验空间,整合数字资源与实物操作形成虚实结合互动环境,同时加强教学设计系统性,围绕核心概念构建螺旋式认知路径确保视觉呈现与思维发展同步。重视学习共同体建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对话形式实现多元视角交流深化几何概念理解,还应关注技术应用适切性避免过度依赖或形式主义,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喧宾夺主,保持教学活动本真性与有效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学中,应当采用情境导入—视觉互动—概念建构—应用拓展策略实施可视化教学,课堂伊始教师引入校园建筑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环境中各种线与角激发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动态几何软件展示线段、射线、直线区别,学生操作平板电脑跟随软件指引绘制不同类型线条感受其特征。接着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学生通过平板扫描特定图形卡片触发虚拟立体模型展示,观察不同角度下线与角关系变化建立动态认知,然后组织线角大侦探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运用平板电脑拍摄记录校园内各种线与角实例,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全班共同分类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可编程积木搭建含特定角度作品,如搭建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建筑模型,通过实物操作巩固概念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视化手段无缝衔接,学生通过看、摸、画、建、评全方位感知体验,实现对线与角概念深层理解与灵活应用,充分体现可视化教学优势与成效。

三、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创新途径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创新应突破传统框架,构建多维交互体验,首要任务在于转变教学范式,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单一认知转向综合思维。可视化教学创新路径主要体现于四个维度:一为技术融合维度,整合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二为模式创新维度,推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可视化工具探究几何规律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为资源开发维度,构建开放式资源生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资源创作,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四为评价变革维度,建立成长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几何思维发展历程,通过电子档案袋等方式记录学习轨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平衡,通过美学设计提升可视化材料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与

内在动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中,应当实施沉浸式探究—交互式建模—创造性应用教学策略,课程伊始教师通过设备带领学生进入几何世界漫游,学生身临其境漫步于由圆柱圆锥构成虚拟城市,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特征与空间关系,随后引入 3D 建模软件,学生通过手势操控虚拟对象拉伸圆形底面创建圆柱,拖拽顶点形成圆锥,亲历图形生成过程深刻理解圆柱圆锥构成要素与关系。接着开展“截一截,看一看”虚拟实验,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控制虚拟切割平面,从不同角度截取圆柱圆锥观察切面形状变化,探究立体图形截面规律,然后组织几何建筑师项目,学生小组协作设计包含圆柱圆锥结构建筑模型,利用 3D 打印技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物并进行优化改进。整个教学过程融合多种前沿技术与创新方法,学生在虚实结合环境中全方位体验几何概念,实现从认知到创造跨越,充分彰显可视化教学创新价值与发展潜力。

结论: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可视化教学面临资源不均、应用不深等现实困境,亟需通过多维度策略予以解决,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途径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可视化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准确几何概念还能培养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未来发展中应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可视化教学持续深入发展,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倚然 .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D]. 渤海大学[2025-07-07].DOI:CNKI:CDMD:2.1014.247635.

[2] 朱非 .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策略研究 [J].2024.

[3] 栾金星 .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探究[J]. 中小学电教(下), 2024(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