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规范各级马拉松比赛的整体运作建议
于云福
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前言: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以“马拉松”为主题的赛事数量激增。根据中国马拉松平台信息显示,仅 2023 年,国内举办超 1000 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就有 613 场,总参与规模达 538 万人。但相关活动快速推进的同时,诸如安全管理缺位、服务标准不一、市场运营混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马拉松越野赛事故、部分赛事补给不足、赛道标识不清、参赛队员素质低下等真实案例不仅给参赛人员整体形象及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和损失,更让这一本应调动全民积极参与健康运动的赛事面临公众信任危机,行业口碑严重受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马拉松赛事进行规范运作和有序管理,已然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健康前行的关键所在。
一、马拉松赛事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补给配置和医疗保障不足
部分赛事活动在补给配置方面存在补给站间距过大、饮用水供应不足等问题;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急救设备配备不全、医护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甚至出现选手突发状况时无法及时施救的情况。
(二)运营管理不规范
部分赛事活动存在商业开发过度,赛事冠名、广告植入无序等情况,脱离体育运动的本质,影响选手参赛体验;成绩认证体系混乱,计时芯片、分段计时点设置不统一,导致成绩争议频发,活动口碑和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损。
(三)活动主题偏离
部分地区的商业机构热衷于向马拉松活动借势,为扩大品牌曝光度,活动主办方出于商业目的考量,会在比赛中植入各种不合理的元素。诸如将马拉松比赛设计成吃货的饕餮盛宴(食品不卫生、为了吃而报名、破坏环境、食品安全等),甚至成为歪风邪气的污秽之地(大小便、婚外情等乱象),对活动本身的形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在组织不得力(安全、卫生、秩序、形象等各种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突发情况时有发生,让人们提起马拉松比赛,认可度越来越低,诟病越来越多,令人遗憾和担忧。
(四)准入机制不健全
部分地区出于所谓提升城市形象、拉动投资等目的,盲目举办马拉松赛事活动,降低赛事审批门槛。然而,部分主办方在缺少专业经验的情况下,没有进行赛事前期调研和必要的分析工作,导致安全评估流于形式,或者存在赛道选址不合理、缺少针对极端天气预案等问题,给后续赛事活动的顺利举办埋下安全隐患。
二、规范马拉松赛事运作的必要性
(一)提升体育运动行业建设水平所需
统一服务标准与运营规范,有助于提升赛事品质,塑造中国马拉松赛事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保障选手生命安全
通过实施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构建完善的赛事安全保障体系,有助于减少突发事件、安全事故,切实维护参赛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益,也维护马拉松比赛整体形象和公信力。
(三)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规范运作能够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及社会资本的积极涌入,对于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推动马拉松赛事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规范马拉松赛事运作的建议
(一)强化应急保障机制
要求所有赛事制定极端天气(暴雨、高温、大风)应急预案,建立气象实时监测与选手强制退赛机制;建立跨区域应急联动体系,赛事主办方需与当地公安、医疗、交通运输部门签订协作协议,确保突发状况下快速响应;严格比赛出现认为安全、环境、形象等事故的惩处力度(罚款、取消赛事组织资格甚至收到法律制裁)。
(二)优化赛事运营管理
推行计时认证统一标准,采用国际认可的计时芯片与分段计时系统,确保成绩权威可追溯;规范商业开发行为,限制赛道广告密度,明确赛事冠名、赞助权益边界,保障赛事核心体验;坚决杜绝影响比赛成绩的个人或组织行为。
(三)统一赛事服务标准
制定《马拉松赛事服务规范》,要求补给站每 5 公里至少设置 1 处,提供饮用水、运动饮料、能量食品等;每 100 米配备 1 名志愿者,负责赛道指引与秩序维护;强制配备 AED 急救设备,每 5 公里设置 1 个固定医疗点,配备救护车与专业医护人员,建立“选手健康档案”动态监测机制。(本建议仅供参考,希望有更为科学合理的规范设计)
(四)完善赛事准入与监管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赛事审批制度,明确主办方需具备3 年以上办赛经验、专业急救团队配置等硬性指标;推行赛事“黑名单”制度,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违规操作的主办方,实施3 - 5 年禁入处罚;取消外国运动员的特殊待遇,与国内参赛选手一视同仁等。
总之,全面规范马拉松赛事运作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准入监管、统一服务标准、优化运营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提升赛事品质与安全性,促进马拉松运动健康有序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度建设与标准制定,推动中国马拉松赛事向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