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防控措施

作者

刘瑞刚

150424198701104833

一、引言

施工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领域的关键命题,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人员生命财产的直接保护,更关乎工程进度、成本控制及企业社会信誉的可持续性。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 年全国建筑施工领域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1235 起,其中因风险识别不足导致的占比达 67% ,暴露出传统管理模式中“重经验、轻数据”“重事后、轻事前”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的系统理论,结合行业最新实践,提出“识别 - 评估 - 防控 -改进”的全周期管理框架,为施工安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二、施工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2.1 风险类型划分

根据风险源属性,施工安全风险可分为以下五类:

1. 高空作业风险:涉及脚手架搭设、吊篮使用等场景,主要风险包括坠落、物体打击及防护设施失效。例如,未安装防坠网或安全带未系牢导致的事故占比达高空作业事故的 42% 。

2. 机械操作风险:起重机、挖掘机等设备因操作不当或维护缺失引发的机械伤害、设备倾覆等事故,占施工事故总数的 28% 。

3. 电气安全风险:电缆老化、接线不规范及漏电保护缺失导致的触电、火灾事故,其隐蔽性强且后果严重,需重点监控。

4. 物料管理风险:材料堆放不规范、易燃易爆品存储不当引发的滑落、爆炸等次生灾害,在狭小空间作业中尤为突出。

5. 环境风险:极端天气(如大风、暴雨)、地质条件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对施工安全的间接影响,需通过动态预警机制应对。

2.2 风险特征分析

施工安全风险呈现以下特征:

1. 动态性:风险随施工阶段(如基础施工、主体结构、装饰装修)不断变化,需实时调整防控策略。

2. 复杂性:单一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电气故障可能同时导致触电、火灾及机械停运。

3. 隐蔽性:部分风险(如电缆绝缘层破损)难以通过肉眼识别,需借助专业检测设备。

4. 人为依赖性: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安全意识直接影响风险发生率,需通过培训与考核强化管理。

三、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与工具

3.1 风险识别方法体系

1. 事故树分析法(FTA):以事故为顶事件,通过逻辑门分析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如未系安全带)与间接原因(如培训缺失),构建树状图模型。该方法适用于复杂事故的溯源分析,例如某项目通过 FTA 发现高空坠落事故的根源在于“安全带采购质量不合格”与“班前检查流于形式”的双重失效。

2. 安全检查表法(SCL):依据国家标准(如《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编制检查表,对施工现场的设备状态、防护措施、操作规范等进行逐项核查。某大型基建项目通过 scL 发现并整改了32 项隐患,其中15 项为重大风险点。

3. LEC 评价法:从发生概率(L)、暴露频率(E)、后果严重性(C)三个维度量化风险等级,计算公式为 D=L×E×C 。例如,某项目将“塔吊超载作业”评为 D=3×6×15=270 (极高风险),立即采取限载措施并加装超载报警装置。

3.2 智能化识别工具应用

随着技术发展,智能化工具在风险识别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 无人机巡检: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仪,对高空作业面、隐蔽工程进行非接触式检查,效率较人工提升5 倍以上。

2. 物联网传感器:在塔吊、脚手架等关键部位安装应力、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安全状态,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警报。

3.AI 图像识别: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施工现场监控视频,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行为,准确率达 92% 。

四、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4.1 技术防控措施

1. 防护设施标准化:严格执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确保脚手架、安全网、防护栏杆等设施的材质、搭设方式符合标准。例如,某项目采用定型化防护栏杆,较传统钢管栏杆强度提升 40% ,且可重复使

用,降低成本 25%. 。

2. 机械设备智能化:推广安装限位装置、防碰撞系统及远程监控模块,实现设备运行的实时管控。某桥梁工程通过给塔吊加装“黑匣子”,记录操作数据并分析违规行为,事故率下降 60% 。

3. 电气系统安全化:采用TN-S 供电系统,设置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并定期进行绝缘电阻测试。某数据中心项目通过引入智能配电柜,实现漏电、过载、短路等故障的自动切断,电气事故零发生。

4.2 管理防控措施

1. 责任制落实:建立“项目经理- 安全员- 班组长- 工人”四级责任体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岗位考核指标与奖惩机制。某央企推行“安全积分制”,将工人违规行为与工资挂钩,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2. 培训教育常态化: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项目级、班组级)及专项培训(如高空作业、电气操作),确保工人持证上岗。某地铁项目通过VR 安全体验馆模拟事故场景,培训效果较传统方式提升 70% 。

3. 隐患排查闭环化:实行“日巡查、周专项、月综合”的检查制度,利用移动端 APP 记录隐患并跟踪整改,形成“发现 - 整改 - 验收 - 销号”的闭环管理。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该模式,隐患整改率从 82% 提升至98% 。

4.3 应急响应措施

1. 预案编制科学化:针对火灾、坍塌、触电等事故类型编制专项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响应流程及资源调配方案。预案需通过演练验证,确保 5分钟内启动应急机制。

2. 救援队伍专业化:组建内部应急救援队并定期培训,配备急救箱、担架、灭火器等基础设备,与附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某化工项目与消防支队共建应急联动机制,事故处置时间缩短 40% 。

3. 事后改进持续化:对事故进行“四不放过”处理(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未追究不放过、整改未落实不放过、教训未吸取不放过),并更新风险数据库与防控策略。某电厂通过分析历次事故,优化了高温作业时间安排,中暑病例减少 90% 。

五、结论与展望

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技术防控为支撑、管理优化为保障、应急响应为底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1. 大数据驱动的风险预测:整合历史事故数据、天气信息、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构建施工安全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2. 区块链技术在责任追溯中的应用: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记录施工全流程的安全操作数据,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可信证据。

3. 绿色施工与安全管理的融合:研究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对施工安全的影响,推动行业向“安全- 环保- 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莹 . 建筑防水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J]. 价值工程 ,2015(3):140-141.

[2] 廖红泽. 张涛 浅谈高层建筑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管理[J]. 建材发展导向 ( 下 ),2015(11):328.

[3] 朱慧杰 . 田勇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防范 [D]. 湖南 : 湖南长沙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