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博物馆文物介绍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作者

杨维玲

莒国古城管理服务中心(莒州博物馆、莒文化研究院)山东 日照 276500

前言:文物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承担文物保护、教育研究、文化传承等多种关键职责。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文物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旅游满意度。研究博物馆文物翻译方法,增强译文准确度与可读性,对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物馆文物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前提下,直接按照原文字面意思翻译,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式‌。该方法的核心特点是忠实于原文的比喻、形象及民族色彩,力求实现形式相当与功能对等,用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小的词汇、句子翻译,如文物名称、材质、尺寸 [1]。

(二)意译法

意译法的核心特征是重内容轻形式,致力于通过文化转换实现跨语言的有效沟通,多用于处理因文化差异而难以直接直译的内容,如抽象概念翻译、习语典故处理。以中国古代“礼器”为例,直译为“ritual vessels”虽然能表达字面意思,但国际观众可能难以理解其在古代礼仪中的重要地位,意译为“ceremonial objects used in ancient rituals”更能准确传达其象征意义。

(三)音译加注法

音译加注法是将语音转写与解释性说明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其先对原文音译,再加入必要的解释说明,平衡语音与语义,‌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词汇含义。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文化专有项或源语中无对应概念的词汇,如与宗教神话、民族特色相关的文化专有项。以流行于唐代的铅釉陶器“唐三彩”为例,可先保留汉语拼音作为文化专有名词标识,再注释说明工艺特征与历史时期,翻译成 Tang San Cai (Tri-color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Dynasty)。

(四)增译减译法

增减译法是指翻译期间,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文化需求与读者理解需求,在译文中适当添加原文隐含但未明示的内容信息,或在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删除原文冗余,违背目标语表达习惯的成分,更有效完成信息传达。

二、博物馆文物翻译技巧

(一)文化专有项翻译

文化专有项是指特定文化中独有的、具有特殊含义的概念、事物、现象,如历史事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此类词汇翻译时需兼顾识别性与解释性,避免文化信息流失或误解。

1. 器物专有项:功能对等优先

以秘色瓷为例,作为中国古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瓷器,“秘色”一词蕴含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按音译法直接译为“miseci”不利于国际观众理解其本质。此时译者可采用复合翻译模式,先点明秘色瓷历史地位,用“Imperial” 表 明 其 精 品 的 含 义, 将 其 翻 译 为“Imperial Green-glazedPorcelain”,提升文物核心信息识别度,助其理解这是具有尊贵地位且有绿色釉面的瓷器。再于主语后面通过括号增加详细信息,补充(Secret-colorWare, Tang Dynasty),解释秘色瓷是唐朝的瓷器,点名“秘色”一词来源于釉料配方保密,同时因瓷器釉色呈现“如冰似玉”的青碧质感,器具晶莹剔透,得以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弱化文化隔阂。

2. 历史专有项:时间坐标定位

历史典故中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外国友人普遍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译者可按照“时间跨度 + 核心功能 + 深层寓意”的公式,翻译相关内容,帮助国际观众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内涵。

以汉代长信宫灯为例,汉文帝将此灯赐予窦太后,暗含极强的政治寓意,既是对其家族功绩的认可,也是借助外戚干政的严重后果,传递安守本分、勿生异心的信号。译者可按照公式将其翻译为“BronzeLantern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2 BC - 8 AD) for Palace Lighting,with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Acknowledging Family Merits and Warning AgainstOverstepping”,既点明文物所处年代,帮助国际观众清楚认识到此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用于宫廷照明的器具,又补充其政治寓意,使译文更具深度与内涵。

3. 符号专有项:建立意象对应库

不同文化中动物、植物、颜色承载不同象征意义。如中国文化中“龙”象征吉祥、权威、尊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西方文化中“龙”通常代表邪恶、凶猛的怪物。针对此类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博物馆可建立意象对应库,开发包含常见意象对应词条的文化符号翻译辅助系统,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技术,自动推荐最优翻译方案。如龙译为“Loong”,区别于西方“dragon” 并附加文化说明“Auspicious creature symbolizing powerand harmony in Chinese mythology”,解释其吉祥、权威、尊贵的象征意义。

(二)长句与复杂句处理

长句与复杂句结构复杂,常含多层修饰,增加翻译难度。译者可采用拆分法,先找出主干部分,然后分析各个修饰成分与主干的关系,按“核心信息 + 修饰模块”的逻辑,将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使译文结构更清晰,逻辑更连贯。

以宋代汝窑天青釉盘为例,原文“釉色如雨后天空般湛蓝 ... 体现了宋代瓷器追求素雅清淡的审美风尚”累计 72 个字,若逐字逐句翻译很容易造成阅读障碍。此时译者可先找出主干部分,随后提取釉色湛蓝、胎质细腻坚致、底部刻字、等修饰成分,按照“核心信息 + 修饰模块”的顺序完成翻译。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可使描述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物吸引力。译者应结合不同修辞手法特点,合理调整修饰效果,以免过度修饰影响翻译效果。夸张修辞着重关注夸张尺度,确保既能传达原文的夸张意味,又符合目标语言表达习惯,避免夸张过度导致信息不真实。排比、对偶修辞应尽量保持其结构与韵律,使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拟人修辞可通过分词结构或现在分词增强画面感,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叙事。

(四)格式与排版技巧

格式与排版设计直接影响信息接收效率。排版方面可采用“三栏式”信息架构,左侧文物图片 + 基础信息;中侧工艺特征 + 历史背景;右侧文化解读 + 互动二维码,缩短观众视线流动路径,提高信息留存率。格式方面遵循目标语言排版习惯,删除中文顿号,用逗号替代,书名采用斜体并结合版面大小,合理调整字号大小,确保译文清晰易读。重要信息可采用加粗、斜体等方式突出,引起国际观众注意 [2]。

结论: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物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肩负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使命。译者应重点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转化与文化交流,合理选择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能准确无误地传达文物所蕴含的历史内涵。

参考文献:

[1] 石敏 .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信息翻译现状及改善方法 [J]. 英语广场 ,2023,(35):23-26.

[2] 付晶晶 , 王天妍 , 李铁 . 博物馆文物名称英文翻译技巧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5(05):164-166.